致月
每一次,当思念如莲花般盛开,你便涉水而来,皎兮皓兮,攀着柳梢跃上天际,悄悄氤氲成梦中的一片清辉。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孤独是你,总寂寥无声,唯恐惊醒酣睡的小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空灵是你,总闲适无忧,生生勾起世人的退隐之思。“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陆游《泊公安县》)洒脱是你,总豪放豁达,引发出无数的壮志逸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从线装的《诗经》中走出的你啊,为谁圆又为谁缺呢?圆时,是不是在欣喜合家乐九州处处欢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缺时,是不是在空恨人不归相思夜夜残漏?“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王安石《葛溪驿》)
无论怎样,你携两袖千年如一的皎洁,洒一窗如水般澄澈的清光,一路照过长安古街、江南水乡,照过白山黑水,大漠孤烟,一直照到每个人的心里……
编者按:
秋渐浓,月渐圆。悄悄走近的中秋节,又撩拨起了我们无尽的情思。年年岁岁,同一轮明月逡巡俗世红尘,却总牵扯出不一样的思绪,那是游子思家的痛,那是爱人盼归的心……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节选自贾平凹《月迹》
赏析:月亮是有脚的,悄悄地爬上了树梢,爬上了窗棂,爬进了小儿的心里。即便再经历无数次的月亮盈亏,即便再远隔万水千山,储存在心里的那一盏白月光,也会照亮游子回家的路。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30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长安退学前一夜)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长安又吹起口琴来。“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那故事,许久以前,许久以前……”
……(长白成亲后)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
——节选自张爱玲《金锁记》
赏析:上个世纪40年代的旧上海,每一个有月亮的黄昏、午夜或凌晨,都有一个女子在寂寞地书写,书写苍凉的尘世悲欢的人生。冷冷的月光映照下,那张倨傲的脸上也写满了孤寂,或许她也曾怀念那个有着眼泪温度的月亮,可是隔了几十年的岁月,再也回不去了。
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
一张比一张离你远。一张比一张荒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