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
一、解题
简介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高老庄》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早晨的歌》、《腊月•正月》、《天狗》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红狐》等。
月迹——《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本课是写一群孩子的寻月。
二、朗读
正音 满盈yíng 袅袅niǎo 嫦娥é 屏气bǐng 倏乎shū
相觑qù 掬着jū 酥酥sū 河沿yán 累累的骨朵儿léi
三、明确文章记叙的要素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 院子里 院子外
人物:奶奶 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课文重点:寻月亮
四、明确寻月过程
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都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归纳总结:
镜中看月 长腿,圆→弓→消失 失望 童
月 院中望月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争执 心
杯中“饮月”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人人拥有 升
迹 河中寻月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 华
眼瞳见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么多 之
沙滩议月 月亮是我们的印章 满足 迹
五、总结课文
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二是在庭中望月。三是到河岸边寻月。在这宁静甜美的形象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纯洁、天真而富有幻想的情趣,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与向往。
六、布置作业
(二)
一、复习提问课文内容
二、总结写作特点
1.线索清晰。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的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孩童的“失望”——“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像力发展的线索:“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童心想像力发展的线索,似乎是从月亮“外在于我”到“内在于我”,再到成了“我”的创造和标记,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愿而存在了!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2.富于童趣。文章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心、童真、童趣。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令人莞尔一笑;“印章”的比喻,想像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孩童的形象在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