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张甜 点评:朱刚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把握月迹的变化过程和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轨迹。 2.研读关键段落和句子,结合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轨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追求美好理想的情怀。 3.抓住关键字句,赏析写月色的可见可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研读关键段落和句子,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追求美好理想的情怀。 2.抓住关键字句,赏析写月色的可见可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字句,赏析写月色的可见可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请学生赏析一幅优美的月色图, 请他们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学生描述完毕,教师做简要点评。 一轮皓月当空,古往今来,勾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遐思。当你赏月时,心中会想起哪些咏“月”或借月抒怀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全班一齐背诵以下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同样的月亮在不同的人心中具有不同的风韵,那么,在当代作家贾平凹的笔下,月亮又具有怎样的诗意呢?就让我们走进《月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寻找月迹。 何为“月迹”呢?学生回答是“月亮的踪迹”。那就让我们一起找找月亮的踪迹吧。 教师出示幻灯投影“初读课文,寻找月迹。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 下面请同学默读课文。(配乐德彪西《月光》,创设情境,教师巡视课堂) 我们来看一看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迹。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概括如下: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板书)。理清全文脉络,为下面进一步赏析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品味月色。 我们一路寻月,从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哪一处的月色最美,最能拨动你的心弦?出示幻灯投影“再读课文,品味月色。哪一处的月色最能打动你,请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字词,用心品味。” 因为课文较长,所以在品味语言时分四个组(镜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前后左右共同讨论﹑赏析﹑品味写月色的语言。(教师巡视课堂)。 奇文共赏析,让我们来共同分享这美丽的月色。 1.首先请“镜中”小组汇报发言。 ① 学生读句子,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学生发言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句子:“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抓住“款款地”、“溜”、“长了腿”、“爬”等字词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品味。 ② 师生共同总结本段写月亮的特点“优美,调皮,可爱”等等。 ③ 这时孩子们有没有找到他们的月亮呢? 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句子回答:“找到了,后来月亮又跑了。” 所以这时孩子们的心里感受是什么?学生用文中词语回答“失望”。(教师板书——失望) 失望了就要继续找月亮,让我们看看“院中”小组有什么发现。 2.“院中”小组汇报发言。 ① 分角色朗读本段(旁白、奶奶、弟弟、妹妹、我,配乐德彪西《月光》)。 ② 寻找美的月色。学生发言大致集中在“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等句子,抓住“玉玉的,银银的”仔细品味,写出了月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总结“闪亮,皎洁,纯洁,无瑕,高贵……”。教师板书“闪亮,皎洁”。 ③ 这时孩子们有没有找到月亮?谁找到了月亮?她为什么说月亮属于自己?这反映出小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愿望?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三妹说月亮属于自己,因为奶奶说月中的嫦娥和她一样漂亮,她就觉得自己拥有了月亮,这表现了她对月亮的热爱和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④ 三妹找到了月亮,那其他小朋友的反映呢? 用文中语句回答:羡慕,嫉妒,争执。(教师板书——争执) 有了争执就要继续找月亮,我们来到“杯中”小组,看看你们在酒杯里有什么发现。 3.“杯中”小组汇报发言。 ① 学生发言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句子:“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等。 抓住“颤”“可怜”等词语进行赏析。明确“颤”不仅仅是月亮的颤,更是小朋友的手在颤,更是人的心在颤,心为什么会颤?紧张,珍视月亮,喜爱月亮。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不是实写,是奇特美妙的想象,小朋友们要把月亮放在心里珍藏,同样表达了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不是独自“占有”月亮,而是人人“分享”月色。 ② 本段写出月亮的特点—“可怜”。(板书——可怜) ③ 在本段中小朋友的心理感受是“人人都有月亮”,即“共有”。(板书——共有) 4.“水中”小组汇报发言。 ① 分角色朗读(旁白、妹妹、弟弟、我)。 ② 重点句子品味赏析:“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没有一个“月”字,却处处感到有月色,极有神韵,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美妙,宛若仙境。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执着追求,水中有月,处处有月,天水一色,极为壮观。 “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奇特美妙的童心,只要你愿意付出,就能找属于自己的月亮。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首先要有美好的愿望,有目标,有理想,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其次要付出努力去寻找,去追求心中的理想。 ③ 一路寻月,寻到水中,请学生回答弟弟妹妹和我各自找到一个怎样的月亮? 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请学生继续品味孩子们心中每个月亮的含义。 明确:月亮是美好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月亮是要付出努力才能找到的;月亮是大家分享的,喜悦因为分享而永恒。 ④ 这时孩子们的心理感受是“满足”。(教师板书——满足) 请学生齐读含“满足”的句子:“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请学生找出前面含有“满足”的句子:“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为什么一开始是“不满足”,而到后来“满足”了呢? 明确:不满足是因为“什么都觉得新鲜”,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对月亮的期待等等。“满足”是因为找到了月亮这样一个结果的满足,更是在寻月过程中分享到了美,在寻月过程中付出了努力这样一个过程的满足。(教师板书——满足:结果、过程) 四、畅谈心中的明月。 人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你心中的明月又是什么呢?你心中的明月代表着什么呢?(投影:你心中的明月又是什么呢?) 光明,希望,纯洁,圣洁的理想,黑暗中的一丝光亮…… 是啊,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那么题为“月迹”的意思仅仅是月亮的足迹吗? 五、明确月迹的几层含义。(投影:题为月迹有几层含义?) 明确:① 月亮的足迹。 ② 追求美追求理想的足迹与历程。 ③ 月亮在大家心中留下的一抹美好的记忆。 …… “月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请大家齐读最后两段,体会美好的月色。 学生齐读:“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六、再品结尾,余音袅袅。 学生读完后,教师提问:“想问问大家孩子们在满足后又去做了些什么?” 生:睡了一会儿。 师:为什么是睡了一会儿,而不是睡着了呢 生1:因为他们害怕睡着了月亮跑了。 生2:因为他们还要在心里细细体味月亮的美。 生3:因为他们醒来后还要继续寻找月亮。 师:是啊,继续寻找月亮,就是继续寻找美,继续寻找心中的理想,这说明我们对美和理想的追求是—— 全班齐答:是不断的,是没有止尽的。 七、小结。 希望大家回去继续品味“月迹”,品味美,品味自己的人生。
【教学反思】 为期两个星期的“百花奖”赛课落下了帷幕,作为一名参赛者,这一路走来,准备近三个星期,试讲四遍,甜酸苦辣,感慨良多,收获更多,写下一点教学后记与反思,即便粗劣,也铭记在自己心中,同时以飨同行。 一、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 选文章时费了一番工夫,当确定是上贾平凹的《月迹》时,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一个13岁的孩子,让他(她)也能感受到呢? 给自己创设情境,和着德彪西的《月光》,反复把文章读了几遍,冥思苦想了几天,突然又想起以前师傅们对我说的话,读完文本后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一堂课就解决一两个问题,不要贪多,上课速度不要赶,不要把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子里套,关键是让学生学到东西,学到一点是一点,学到两点是两点,但是每一点都要讲透。 这时有了点灵感,想把文章分为两个大方面来讲,一是品味语言。二是抓住关键字句和关键段落进行赏析,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又进一步地进行了设计。 首先是品味语言。《月迹》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返璞归真的纯美,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语言很简单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但是文章很长,如果读完课文后,请学生从头到尾一处一处找美的语言,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容易杂乱。这时我想到文章的线索,也就是寻找月迹的历程是“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而“眼中”的月亮也是在“水中”这一大段里的,所以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找出这一大段中写月色最美的语言,一来节省时间,二来每个人负责品味的文字变少了,换句话说是变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每个组品味时,前后左右讨论,然后每组进行汇报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也容易活跃课堂气氛。语文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了这样的思路我就进行了如下设计:分四个组(镜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前后左右共同讨论,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字词,用心品味。 其次是抓住关键字句段落进行赏析、研读,进而一步步推向文章的主旨,当然,这个主旨可以是多元化的。不要怕学生读不出文章的味道,关键是教师用什么方法让他们读出文章的味道。在品味语言时可以结合孩童心理的变化轨迹,明确寻月的过程也是孩童认识升华的过程,从“不满足”“失望”到“满足”,对月亮的感受也从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到人人都可以分享月色,多么美妙的境界!同时抓住一些关键句子如“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等加以揣摩分析,体会文章的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二、文本研究要“透”和“深”。 文本研究要“透”,面对较长的课文,如果面面俱到,反而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什么都讲到了,却好象什么都没讲。相反,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和一些小细节,研究“透”,却会有精彩。如在赏析语言时,写月色的优美语言很多,但有几处特别精彩,细细品味,大有嚼头。如“款款地”,是写美丽的女子的步履,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亮的从容与优雅;写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银银地”写出了月光的闪亮,这时候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那干吗还要用“玉玉的”来形容呢?噢,玉是纯洁、无瑕,高贵、圣洁的,所以用在写月光身上更有了别样的韵味,而且“玉玉的,银银的”是叠词,更是儿童特有的语言,体现了童真、童趣,等等。诸如此类,让学生把这些地方品味理解透彻。借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此举一反三,比讲解一百句,却没有几句说透的效果要好得多。还可以抓住一些一般人意料不到的小细节进行品味。如文末“睡了一会儿”,为什么不是“睡着了”,细细咀嚼,别有洞天,原来是继续寻月,也就是继续寻找美和寻找理想。 文本研究要“深”。记得一位老师对我说过:“语文课还是‘语’啊。”是啊,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主题班会课。语文课应该紧扣文本,注重对文本的解读与开拓。本节课,我能抓住文中关键字词句和关键段落,让学生仔细体味,层层推进到对文本主题的解读。新《课标》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在平日的生活中,深感人文与信仰的缺失。所以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人文的熏陶。同时,这个“深”不是刻意地拔高,而是在赏析、品味、研读地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如理解月迹的几层含义,是结合寻找月迹的过程,孩童心理认识升华的过程,一步步自然推出的。当然,在推进到文章主旨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只要是符合文本的,符合认知规律的,要积极鼓励。本课中,学生对月迹的几层含义的回答,出人意料,更让我欣喜,为什么不为这样开阔的思维喝彩呢? 三、教学过程要入“无我”之境。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写到,词的至高境界是“无我”之境,即物我一体。而我通过这次赛课体会到,教学中也应入“无我”之境。这次上《月迹》,感觉比较顺,也比较酣畅淋漓,原因是我已经把自己融化在学生中,融化在课文中,首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感动别人,此其一。其二“无我”是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大胆发言。其实学生的发言比我还精彩!如谈到“一会儿”的时候,我的教学设想是继续寻月,即继续寻美,寻找理想。而学生思维的开阔让我喜悦得吃惊,有的说“因为他们害怕睡着了月亮跑了”,有的说:“因为他们还要在心里细细体味月亮的美”;还有的学生在体味“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句子时,竟然即兴说出了“喜悦因为分享而永恒”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孩子们啊,真是让我感动,又有点敬佩呢!终于明白什么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孩子们啊,从你们身上我可学到不少东西呢!当然“无我”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只要教师引导正确,孩子们那新奇开阔的思维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喜悦!这是被尘世生活所蒙蔽了双眼的大人们所不会拥有的世界! 在本次赛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语言环节有些拖沓等等。但是,从开课前的痛苦煎熬,到现在的反思总结,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我感谢这样的经历,它让我成长,让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战!
【见仁见智】 张老师根据学情合理制定目标,安排教学环节。首先找月迹的变化过程和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轨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接着分组品味月色,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感受月色之美,落实这篇散文优美语言的赏析。最后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发掘月亮的深层含义,畅谈心中的明月,明确月迹的几层含义。解读课文,整体与部分处理恰当,几个主要环节,做到了有层次、有纵深的推进。既照顾了大部分认知水平尚低的学生,又能让部分优秀学生得到尝到深入课文的乐趣。因为让初一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这篇文章,并不是难事,而要让学生真正读进去,欣赏到那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在几节试教以及最后的比赛课上,学生课堂交流,充分证明这一设计成功地让大部分学生透到文字感受到了这种美,明白了“月迹”的两层含义:月亮的足迹,追求美和追求理想的足迹与历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品读中,进一步领会到“月亮是美好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月亮是要付出努力才能找到的;月亮是大家分享的,喜悦因为分享而永恒。” 我个人觉得可以对课文结尾部分的“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适当品析,从“印章”入手,解读出人生就是追求美好的过程,而只有去追求美好,才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总之,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环节的安排及最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这堂课是充实的,高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