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1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2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那么当你赏月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二、出示目标:检测预习:ppt
三、 会晤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他的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他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现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媚自然。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分角色、个别、集体)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五、质疑探究: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品味: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形象逼真。 (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品味:透过这样的描写手法,我们似乎窥见了孩子们水晶般的心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我们就都跑出门去…… 品味: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以及对事物勇于探索的品质。 (4)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品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5)“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品味:这里的月亮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景物了,而是美好事物,孩子们心中美好梦想的化身。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