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5、结合课外阅读,摘抄、背诵描写月亮的文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2、认真观察月亮,结合想像或联想把自己心中的月亮生动地描绘出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揭题。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中秋节)是呀,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谁来说说?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揭题:《月迹》。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今天,我们就一块儿与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齐读课题:《月迹》
理解“迹”?(踪迹)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1、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金钥匙”:
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随课文理解有关生词的的问题。●重要的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思考并与同学讨论。●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2、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到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2)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中堂、穿衣镜上、院子里、沙滩……)
三、品读课文,体会童心。
师:先请大家看看中堂里寻到的月亮。请一位同学把第二自然段课文读一读。
1、儿化训练,品读语言。
(1)出示:屏气儿、亏了(le)末了liǎo
A、指名读,正音。
B、小结:这个“了”字是个多音字,在这读“亏了(le)”,“末了liǎo”, “末了liǎo”就是最后的意思。(齐读)
(2)在这一段中找像“屏气儿”这样的儿化音词。(竹窗帘儿、悄没声儿、竹帘格儿)
小结过渡: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儿化”就是“儿”这个字只读半音,要读得轻点、可爱点,把它的情趣儿读出来。(齐读)作者这么一写,你们这么一读,真是那么的亲切、可爱。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课文,在孩子们的眼里,中堂里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呢?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并画上横线。
(3)自读,画“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词语。
A、“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溜)
B、“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爬)
师:刚才月亮是快快地溜,现在是不紧不紧地爬,两个词写出了月亮行走的——动作。除了这些写动作的词语,你们还找到了哪些词语是写月亮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的?
C、“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白道儿、半圆、圆、满盈)
D、“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亏了、末了、没了踪迹)
小结过渡:这些词语写了月亮的——形状。通过月亮的形状变化也能看出它是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它在中堂里行走的足迹是一清二楚,就这一个“走”字,贾平凹">贾平凹先生居然化为这么多生动、有趣的词语。大家见到这样的月亮都好高兴,好激动!可是月亮还是走了。接下来,孩子们在院子里寻到了什么样的月亮、什么样的月光?
2、叠词训练,品读语言。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A、这段是写院子里的什么?(月光)
B、这院子里的月光怎么样,给你什么感觉?请你用一个词来说。(美、亮、白)
师:作者看到这又白又亮又美的月光,好激动、好兴奋啊!
C、这段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叠词;玉玉、银银、疏疏、粗粗、累累……)
小结过渡:叠词就是两个字的重叠。我把这段话变换一下形式,请你们用刚才找到的叠词将这段话填写完整。看看,这段话就像是一首——诗歌。(课件出示:)
看那,院子里的白光,
玉玉 的, 银银 的。
月光里,瞧得见那 粗粗 的桂树,
疏疏 的枝, 疏疏 的叶,
那 累累 的骨朵儿,
不正像是天上的繁星儿变的?
D、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诗的感情再把这段话美美地朗读一遍。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2、读语文天地“开卷有益”和课外读物中找到的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