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贾平凹的记忆里,故乡的月朗朗的,儿时的天真和顽皮也是朗朗的,奶奶的故事,还有那温暖的话语如月光一般,浸在心里。
作者在洁白的稿纸上,用细细的笔触,跃动的文字,精细而欢快地画着童年祖孙中秋赏月玩月的情景,待搁笔时,一幅月色朦胧,恬雅静谧的月境跃然纸上。
写得最欢畅的是我们和月亮的游戏。
镜中月:月亮通过窗格,投影到屋里的穿衣镜上,爬得很快,有些模模糊糊吧,所以看着这个等待多时的中秋月,“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变的。”奶奶一语点醒痴痴望月的我们,“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去寻月吧。”
院中月:院中有桂树,月中有桂树,我们站在桂树下,透过繁星似的花骨朵,望见悠远的夜空中那一轮满月,棱缘清晰,月纹如发,传说中的月宫桂树若隐若现。月中有桂树,院中有桂树,这样,月就是我们的了,好亲近的月,站在院中,如在月中。嫦娥漂亮,三妹也漂亮,三妹就是那嫦娥了,哈哈,这月,一下子变成三妹的了。孩童的美好向往,对美的亲近,就体现在“月是我的”童言稚语中。
杯中月:奶奶为了息事宁人,让人人有月,给每个孙儿倒了一杯甜酒,“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呢!”“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这真是一个诱人的游戏,我想每个人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了一种要在月下喝酒,让月入杯,并喝下它的冲动呢?天上月,杯中月,手中月,肚中月,细细把玩吧!
湾中月:月下的小河和净沙没有了白天的粗糙,一切因为月色的洗礼,清亮起来,柔软起来,诗意起来,小小的河湾,调皮的月亮,跑进去了,在河湾里寻到圆月的弟弟妹妹兴奋了,眼睛也亮了,于是,月亮跑到眼睛里去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原来,有光亮的,有热情的,有诗意的,有童真的,有美好遐想的地方,就是月。
心中月:玩累了,每个人都有了月亮,那月,已在心中,那窗前的痴望,那院中桂树下的遐想,那祖孙甜酒般的杯中月,那小河银沙上的追逐嬉月,那朗朗的月光,那脆脆的笑声,那软软的话语,那甜蜜的记忆,已在心中,碎片一般,留在作家的心怀里。
故乡的月啊,故乡的院啊,故乡的三妹小弟,故乡白发如雪的奶奶,还记得你的甜酒呢!中秋那天,每个人儿的心中那轮满满的月亮,都会讲诉着那童年的故事,年复一年,不曾改变。
月 迹——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