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余心者惟汝,良隶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你想象一下,粤令为什么蔑视“群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群下”受到粤令的蔑视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人认为粤令没有自知之明,自己本身好谀,却说自己蔑视说奉承话的人,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巧妙构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得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古代宫中担任洒扫清洁的人,亦泛指亲近的内侍。这里突出身份低微。②期年:满一年。
21.说说涓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燕国君又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两点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黔之驴》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读出"黔之驴"由被"船载以入",到被"断其喉,尽其肉"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老虎的不同表现,理清叙事层次。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思路和想法是第二步;能读出自己的想法是第三步;最后还得储存一定的知识。) 【自读程序】 1.首先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快速浏览,撇开具体的生僻、难解字,从情节的角度把握全文。思考: ①"黔无驴"--可见故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 ②"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 ③从哪里看出虎的态度在逐渐改变?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2.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朗读2~3遍,抓住具体的词语来理解形象。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3.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4.品读,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相应的道理。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 5.跳读,思考虎和驴,在文中谁主谁次,谁轻谁重?作者用意又何在?从篇幅看,虎的篇幅超过驴;从标题上看,又是说驴。--引导学生生疑、设疑、解疑。在此过程中引出文章的结尾和文章的背景。 (解说:首先,好奇心是求知的最好钥匙,因而打破传统的以"串讲"开头,而以情节来开头,不被个别的字词所困扰,不被个别的难点所羁绊,会引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在分析形象时扣住原文字词,这样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住哪个词在哪个环节中出现,自然就记住了它的意思,同时还理解了它的作用。同时,由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引出对形象的理解,也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了准备。 第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揣摩、推测文章所包含的道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独见,立足课文,放开思维。联系自己、联系现实,将寓意化为自己的精髓。 第四,将补充结尾和交代背景安排在讨论寓意之后,一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来拓展课文内容,三来给前面自己的发挥作个总结。) 【自读点拨】 从情节角度来把握课文。 首先点拨背景:黔地无驴,船载以入。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其次看虎的最初反应:"以为神"--因为不识,因其庞大。接着,找表现虎变化的词: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大等。理出虎由恐惧--怀疑--挑衅的态度变化。最后看结局,可以用原文的话: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情节点拨关键是条理清晰和角度完整。 从形象的角度来把握课文。 第1段的几个问题: 1.①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②以为神;③因不识而害怕。④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⑤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⑥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2.①"近"作动词解;②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②"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第2段的几个问题: 1.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①驴"鸣",虎"骇"和"遁"(教学生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②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③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2."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3."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4.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从寓意的角度来把握。 1.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2.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3.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从写作意图和文章背景来把握。 1.看原文结尾。"类有德"而无德,"类有能"而无能,"今出其技"乃自取灭亡。作者的谈论重点显然在黔驴身上。 2.看背景,推知作者的写作动机: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却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 3.看驴、虎关系。①借助虎的形象衬托驴。虎的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明写了虎的老谋深算、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②写驴笔墨虽少而精。"庞然大物",通过虎的眼睛来看驴,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在虎"然"时"一鸣",写出其虚荣和卖弄,在虎"荡倚冲冒"时"蹄之",写出其愚蠢上当。③写活了虎,驴的形象就更鲜明可信。 【自读思考】 1.解释下列每组中的加点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神 以君之力 以为且噬己也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然往来视之 船载以入 稍出近之 驴不胜怒,蹄之 技止此耳 尽其肉,乃去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3.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木施③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④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①怕犯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