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是《论语》中的名篇,以短短的三百余字描述了一幅和谐美妙的画面,既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又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展现了他的教学风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1.由“率尔而对”看子路的豪爽直率、力挽狂澜。 老师话音刚落,子路率先答话,豪爽直率的个性再次表露无疑。不假思索地说出他心中的最高理想:“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我子路用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每个人都能够站立起来,每个老百姓都知道如何去走自己的路,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们要特别注意,子路给这一美好的结局,设置了三个异常艰难的前提:千乘大国,列强环伺连年战争,灾害饥荒不断。活脱脱勾勒出一个孔武有方、英勇善战、力挽狂澜的高大形象,尽显英雄气概又不失政治家风范。《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豭豚,公猪,古人佩公猪形象之物,表示勇敢。——编者注)”,也是对子路性格的进一步印证。 2.由“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看冉求的谦谦君子风度。 在老师点名下,冉求第二个表明心志:“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才可以社会繁荣,经济发达,人民富足;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此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文化建设,确实不易。唯有高瞻远瞩和具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才会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才会创造出高贵典雅的文学和文化。其二,文化的建立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冉有的性格与子路恰恰相反,谨言慎行,言谈中透露出几分文人的谦虚,举止中不失政治家的气魄,谦谦君子风度尽显。《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孔子曾经对冉求的政治能力给予恰当的评价:“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3.由“端章甫,愿为小相”看公西华的外交家品质。 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他的态度更加谦逊礼让:“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言谈尽显文人学者的温文尔雅,与《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孔子的评价相得益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衣冠整齐,仪容端肃,生活从来不马虎,应对之间很得体,足见公西华儒雅俊秀的宾客之才,是当时难得的政治外交家。 4.由“异乎三子者之撰”看曾皙的恬淡宁静。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曾皙。首先我们看看他发言之前在做什么,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性格差异和谈话内容的不同而变化的。老师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他的聪明颖悟、恬淡宁静、洒脱知礼、自信成熟。果然,曾皙的回答“异乎三子者之撰”,犹如一缕春风拂过心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暮春咏归图”!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宁静平和的大同世界。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论语·公冶长第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曾皙所描摹的画面,不正是孔子理想的形象表达吗? 师生谈话到此,原本已经结束,老师说,下课了,大家休息吧。可是,曾皙并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他要寻根究底。前文已经说过,他是特意落在后边,等三位同学离开后,继续追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我们可以设想,孔子一边整理书简,一边准备离开,一边回答,“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老师并不打算再继续下去。但这回偏偏是聪明颖悟、勤学好问的曾皙,“夫子何哂由也?”直到此时孔子才知道曾皙的问题必须回答,学生与老师一问一答非常精彩。“哂由”的原因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原来并非哂子路之志,只是哂其“率尔”,不识礼,不懂谦让。曾皙接着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孔子回答:“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曾皙以为冉有说的不是治理国家,然而夫子却对冉有表示了肯定的态度。对公西华亦如此,孔子还认为他过分谦虚,以他的能力,做“大相”未尝不可。我们在欣赏师生探究对答的精彩场景时,还应该想到孔子师徒平日如父子的亲密关系和互相的深切理解。
一、课堂导入: 1、《论语》《圣经》“佛经”的结集 《论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古人叙而不作” 《圣经》——不同时代不同人合编,但要义统一,完整。 “佛经”——阿难回忆,众罗汉同意,不反对。 “经”者,经典也。四书五经、圣经、佛经都含有无比的智慧。今天通过了解《论语》,吸取古人的智慧。 二、阅读上的困难 弄清课文中五个人物的名、字,根据表格要求填写下表 姓名 孔丘 仲由 冉求 公西赤 曾西 字 仲尼 子路 子有 子华 点 三、理解上的什么困难 1、结构图示: 人物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 路 军事政治强国 ——为政 哂之,以其言不让 冉 有 经济强国 ——为民 非邦也与? 公西华 精神文明强国 ——为礼 熟能为之大 曾 皙 郊游娱己——为乐 吾与点也
2、为什么“吾与点也”?(以下供参考,我个人偏向C,因为前3人都是为政,而曾皙“为我”,“娱己”,我认为孔子外儒内道,其实人类都不例外,都希望有精神家园、天堂、极乐世界) A、近代学者杨树达先生评论这幅图时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 B、儒道互补,入世出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以鲁迅与周做人为例) C、帮有道,则仕;帮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 D、孔子对“音乐”独有情中。以“礼乐”治国,教化礼乐寓于其中,所以,深得孔子称道。 “郑声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我问了一个不该问的问题:我说老师总是对有的学生好,有的学生不好,孔子曾长期讲学,传说有弟子3000,身通六艺者72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但这样的老师对“众生,平等?” 生笑:不喜欢子路。喜欢曾西 我问:原因何在? 生答:其言不让。 (大傻感叹:其实子路是个真人,有个性的人,老实的可爱,不象曾点,三子者出,曾西后,估计曾点比较会套近乎,深得老师宠爱,孔圣人如此,我们又何尝免俗?有个性的学生总是惹我们责骂!回家,拿出《四书集注》祥看,发现,孔子对子路有偏见,从来没有表扬过,只一次,“子曰:”道不行,乘乎乎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路勇于义,本来得孔夫子表扬,就要高兴的掉眼泪鼻涕,可惜孔大人就是对子路有偏见,来个180度的改变,气杀也么哥!故,课文把“哂”,就简单的解释为“笑”,我看不妥,这种笑估计会很不屑,是从鼻子里喷出的一股气流。子路的坦率被误为轻率,悲也!真人,个性之人难容于社会,古今皆然!)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估计孔子认为公西华具有以礼从政的素养与才干,此人深不可测。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