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下漫笔>说课稿
|
田上梁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深刻的思想当然来自深入的思考,但也离不开广博知识的支持和印证;广博丰富知识也必须有深邃的思想的观照,才能熠熠生辉。作为说理散文,“理”固然是灵魂,而“情”则是血脉,失血的灵魂总是令人生厌的而本文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本课的成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训练培养学生读写技能。所以本文是“重点”篇目。
(二)学情分析 鲁迅作品独特的风格,给大多数高二学生的阅读理解留下了一道道障碍(思想的,思路的,语言的)所以这也是“难点”课文。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能否顺利教读本文,关乎本单元教学的成败。
(三)知识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勤于思考,勇于批判的习惯。
(2)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
2 德育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品味鉴赏语言,理解其含义,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二、说教法 讨论课型。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讨论的问题一部分由教师拟定,这些问题务必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另一些问题由学生枯阅读后提出,——学生的问题可能是散乱的,但只要有思考价值,即应当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应当激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有所质疑,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关键是思想要“动”起来,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
在讨论课中,教师是激励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工作者。教师应当使课堂讨论充实、活跃、有序而有趣。为了便于操作和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讨论课拟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不得应有专人负责。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可以用互相质疑,互相问难,互相交流。讨论重在过程,对某些开放性问题应当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课堂教学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弄清一些词语,把握思想核心,理清思路的几次飞跃。教师布置思考题目,学生研读课文,拟定问题。第二课时,组织课堂讨论。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学,教法的设计是为学法服务的,没有学法的指导,“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故而学法的指导是重中之重。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培养这样的习惯:快速通览全文,宏观把握,抓主旨,理思路;仔细品味揣摩,微观考量;发现问题,勇于思考;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句。
四、说教学程序 四步四级:初读总览――研究质疑――讨论探究――迁移训练
(一)引入新课
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顾城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那么,1925年4月29日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鲁迅又寻到了怎样的“光明“呢?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从现实生 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讨论,交流。教师可作如下提示:(此提示语以下从略)
(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奴性”是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总认识,也是全文的核心思想,围绕这个思想,文章思维有如下三级跳跃:⑴由“以钞兑银”的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的判断。⑵在回溯历史后,得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惊人发现。⑶这样的历史和现实当然让我们“不满”,怎么办?鲁迅说——“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文章的思路不是在一个水平面上滑行,而是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出色完成了这三级跳跃。
(三)弄清词义:
执迷:对某人或某事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
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蒸蒸日上: 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比喻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三)学生研读课文,思考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并拟定供下一节课讨论的问题。
(四)课堂讨论 品味鉴赏(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
心理变化类似:当人突然陷于“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境地时,而又突然得到“等于牛马”的待遇,尽管“不算人”也会“心悦诚服”的心理和有关“银元”的得失心理有相似性。鲁迅的联想和推断就是建立在这样“相似性”的基础上,在一般人看来毫不相干的人和事之间,他却能别具眼光地提示出内在的相似和相通,从而给读者以新奇的发现的喜悦。
2、 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强盗来了 —— 杀 官兵既到——仍被杀
敌 他 —— 杀 降 他——也 杀
不服役纳粮—— 杀 服役纳粮——还要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的时候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排比、举例子)
② 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较为顾及……奴隶规则,可使他们上奴隶的轨道。”
——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形象、讽刺的语言)
⑵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形象、讽刺的语言)
② 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不象乱世那样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 , 天下太平’。”
③“‘人’的价格”的内涵是什么?
指老西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案设计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灯下漫笔>说课稿,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关注生活抒写生活 |
下一篇文章: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简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