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及反思

查询圆柱与圆锥的详细结果
 
(1)、分组实验进行验证并记录。

等底等高

圆锥倒入几次水把圆柱注满圆柱再倒几次变空。
二者关系
圆锥
圆柱

(2)、汇报交流。
(3)、围绕3倍关系的情况进行讨论。
①、明确“等底等高”:提问: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师说明“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②、圆锥的体积是否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
③、教师演示: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显然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学生发言)
④、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突出等底等高)
⑤、师生再次验证:倒水实验。
(4)、反馈练习(口答)
①、 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②、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③、判断:(以小小故事的形式出现下面两句话)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突出强调:“等底等高”这一前提下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
3、推导出公式
(1)、文字公式:
(2)、字母公式:

三)、应用求体积、解决问题
1教学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引导小结: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时先约分。
2、反馈练习例2: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步数多的要求列小标题每一步计算都要认真。
 
四)、反馈练习、逐步深化
1、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1/3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2、填空:
1)、圆锥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 )。
2)、圆柱体积的 1/3 与和它( )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3
、思考题:现在我们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能力强。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
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老师给数据:
教室长12m,宽6m,高4m。 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
四、教学反思:
课上完后,感慨颇多,我认为比较满意的有下面几点:
1教学设计比较开放,新颖,着力体现学生真正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1)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富有儿童情趣。圆锥的体积到底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培养。实验中的沙、水;最后,习题中又回归生活,延伸了课堂。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动手操作上,经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注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教学层次清晰,探索学习过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中教学主线是:提出问题——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这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识,而且从小组汇报的情况来看,试验论证全面,反应试验结果有说服力,学生在小组试验中获得了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组自我评价意识。
在教学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所给学生操作的时间还不够充分,所以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只从一个方面得出结论没有做反复论证。2、得出公式后应该给予一组对比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理解。3、在做练习时教师不代替学生读题,不让学生齐读,尽量让他们轻声自由读或者默读。使学生有独立思考空间。4口算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
2、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对学生有效的评价,注重个体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又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课例研修心得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小数二班培训。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培训的全过程。
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班上的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班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为期两个多月的培训学习,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二、通过学习理论,不断应用实践。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把自身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培训既紧张而忙碌,因为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这种严谨实效的氛围,让每听一课我都认真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网络便捷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数学的教育教学上。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所以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培训过程中,我的心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把课例研修看成一种负担,变成今天的感激和期盼。培训过程中,我们班的每一位老师都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一次次的课例跟进,我们都有极大的收获。一次次的课后交流,我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凝结成智慧的结晶。在执着的研修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收获颇丰,但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这些原本陌生的人因为课例研究走在了一起,通过亲密无间的合作,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们坚信,课例研究过程中的这种不服输、不言败,孜孜以求的精神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上一页  [1] [2] [3]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圆柱与圆锥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及反思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 教案及教学设计
    说课稿:圆柱与圆锥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与圆锥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圆柱和圆锥的单元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  教案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的复习活动课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圆柱、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
    《圆柱与圆锥》的 教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实录
    《圆柱与圆锥》教案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反思
    《圆柱和圆锥》 教案
    教案: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
    第四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9.“圆柱和圆锥单元整理与练习(一)”…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圆锥的整理与练习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
    苏教版 圆柱和圆锥
    圆柱与圆锥
    “圆柱圆锥”练习题
    教案 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 ”练习课
    圆柱圆锥体积教案
    圆柱圆锥教学 反思
    小学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复习
    《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