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查询圆柱与圆锥的详细结果

圆柱与圆锥的复习

怎样有效地开展复习课?怎样让学生通过复习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课?怎样体现“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怎样让数学溶于生活,体现数学的真正价值?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在课后又一次审视和回顾起自己在这堂课的设计思路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上所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进和补救的地方,以便通过再一次的整理能及时的弥补在第一课时中所遗漏或讲得不透彻的知识点。

我所执教的复习课,围绕以下目标及重难点进行教学: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3、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本节课后的反馈,我认为:

1、如果能把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再次梳理归类,以有记忆特点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会加深对公式的熟练程度。

2、本节课中设计有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如:判断、选择、问答等),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却体现得不够,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让学生能运用基本公式解决一些最基础的课后练习加大对中差生的关注程度,扎扎实实的在课堂上落实一两个基本问题,那这节课的实效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3、在突破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上我补充了一些教材上没有但应该整理教给学生的一些知识要点,以备第二课时进行完善。

例如 条件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

结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4倍圆锥体积

公式:V柱+V锥=4V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2倍圆锥体积

公式:V柱-V锥=2V

条件2:等体积与等底面积的圆柱与圆锥

结论: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

公式: H锥=3H

条件3:等底面积,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2倍

结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公式:V锥=2/3V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2)圆柱被削下去多多少,还剩下多少?(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1、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理解了这一知识点。(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3) 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2、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习。

3、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征真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习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教学案例---《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先回顾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复习它们研究特征的方法,然后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特征的时候用结构,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有关特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片断:

………………………………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拿着自己的圆柱体实物到讲台一边说一边给大家演示。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认为的,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底面是完全相等的两个圆。曲面是圆柱的侧面。侧面是弯曲的。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2:我认为他说的不完整,我可以给他补充,圆柱有无数条高,而且长度都相等。

生3:我还可以给他补充,圆柱的侧面的特点还有,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是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

生4:我认为他说曲面是圆柱的侧面就可以了,不必要说侧面是弯曲的,因为曲面的意思就是弯曲的。

生5:还有个地方我认为这样说更好,他说圆柱的两个底面是相等的两个圆,我认为不如说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更好。

生6:我认为把刚才这些同学的说法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

生7:我想在介绍他们的特征的时候,应该根据老师的提示逐个说更好,先说什么叫圆柱的底面?底面的特点;再说什么叫圆柱的侧面,侧面的特征;最后再说什么叫圆柱的高?高的特点。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圆柱与圆锥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 教案及教学设计
    说课稿:圆柱与圆锥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与圆锥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圆柱和圆锥的单元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  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及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的复习活动课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圆柱、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
    《圆柱与圆锥》的 教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实录
    《圆柱与圆锥》教案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反思
    《圆柱和圆锥》 教案
    教案: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
    第四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9.“圆柱和圆锥单元整理与练习(一)”…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圆锥的整理与练习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
    苏教版 圆柱和圆锥
    圆柱与圆锥
    “圆柱圆锥”练习题
    教案 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 ”练习课
    圆柱圆锥体积教案
    圆柱圆锥教学 反思
    小学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复习
    《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