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查询圆柱与圆锥的详细结果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也就是课本18页到19页的内容。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等一些立面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了一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教材一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一个练习。例1让学生结合实物分别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教材分两小段安排,第一小段,安排了两个层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索圆柱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第二层次,通过对圆柱的进一步观察,认识圆柱的直观图、侧面和高。第二小段,引导学生探索圆锥的特征,在例题后的练一练,要求学生看图说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几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是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其他知识点及解决相关问题的基础,因此,我把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具体事物的理解还建立在直观形象中,因此,认识了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准备利用直观教具,采用引导探究法、观察演示法、讨论法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我准备让学生采用: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为了更好地把握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从三个环节铺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探索新知

(二)练习巩固、开发智能

(三)自我总结、深化新知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圆柱与圆锥》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后一个单元的知识。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基础。而《圆柱的表面积》这个内容又是《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的旋转》了解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认识了圆柱和圆锥及其基本特征后安排的一个具有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操作等探索活动运用迁移规律把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新知识转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即圆的面积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2、《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材十分注重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自己生活的空间,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用观察、操作、想象、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运动、位置、度量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结合《圆柱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教学:

①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②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训练: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

3)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课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难把握。为了化解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 “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主体,以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点拨为副线,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即以教师的引导带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辅之以小组合作交流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为教学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活动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强化,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演示为依托,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圆锥的体积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3页的例1、例2以及练习九中的第35题)

(二).教材简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P42)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P431、例2)。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的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
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懂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熟练的作出比较和判断。
2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
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第一、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否等底等高。

第二、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通过装水实验比较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第三、在“等底不等高”的条件下通过装水实验比较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图片。

2、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各5个、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各5个、水、记录卡片、小黑板;

3、将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选出小组长。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圆柱与圆锥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圆柱圆锥”练习题
    圆柱与圆锥 教案及教学设计
    说课稿:圆柱与圆锥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与圆锥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圆柱和圆锥的单元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实录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 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及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圆柱、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
    《圆柱与圆锥》的 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教案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反思
    教案: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
    第四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9.“圆柱和圆锥单元整理与练习(一)”…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圆锥的整理与练习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
    苏教版 圆柱和圆锥
    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 ”练习课
    圆柱与圆锥的复习活动课
    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复习
    教案 圆柱与圆锥
    圆柱圆锥教学 反思
    小学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柱圆锥体积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  教案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