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几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同时也为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是圆柱圆锥的启始课,安排在圆柱表面积等课之前,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重要的一课,所以此节课中的设计应多下功夫,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青岛版教材《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和原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新教材集中认识圆柱和圆锥,而原教材圆柱和圆锥是分别认识的。这样安排有利于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更好的进行对比,通过两种形状的联系加深对两种形状的认识。教案设计过程中本课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而难点是圆柱与圆锥高的认识,针对重难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接着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通过对两个高度不同的圆柱让学生比较引出圆柱高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3、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交流圆锥的特征。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4、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点,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的“度”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使我深深的意识到这节课留下了不少遗憾之处:
首先是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太少。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 虽然本节课进行了两次试讲中反复思修改教案,但是我只关注与教学环节的处理却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学生,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而本节课在学生进行圆柱的特征讨论时,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讨论的空间太小,崔主任评价说此处处理的有些仓促,从而使得后面圆柱的特征揭示无法有的放矢一味的讲授知识点。是呀,再精心的教学预设也是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而我只为完成课堂任务而进行教学,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气氛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大胆放手,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见解往往使我始料不及,但却是精巧独到的,受学生瞩目和欢迎的,是超越教师和挑战教材的。因此在这一方面我要进一步加强,还课堂给学生展示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其次,圆柱高的概念处理不太清晰。主要是由于没有给学生确定圆柱高的定义之前课件出示了一条错误的高使得先入为主这样较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示范。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这部分设计的不当之处。
再次,课堂上评价性语言太少。比如: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从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角度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对教师把握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用沉默这盆冷水,浇灭了该生创新的火花;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就暴露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问题,缺乏评价性语言。这样一来,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后来的评课中,是呀!一次次精彩的回答,独辟溪径的思路,我却视而不见,至今我还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有时没有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虽然本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教育路上我是一名旅者,行进速度慢但会走的很远,相信凭着对教育的热爱,持之以恒的精神可以使我的教育之旅越走越远。
整理的作用真的就是会做书上的几道习题吗?如果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学生都会做书上的这些习题似乎就不需要单元复习了。显然这个命题是虚假的。那么如何组织单元复习呢?我把整理知识,沟通联系,深化认识,强化记忆,综合应用,灵活变化作为第一课的重点。第一环节,让学生用填表的形式整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公式,教师组织检查填写的效果;第二个环节复习圆柱和圆锥相关公式的来龙去脉,即沟通联系,体验转化的策略。一边画图一边让学生说圆柱的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么来得?为了避免使复习掉进“炒冷饭”的怪圈,为了让复习有新意,我采用了——“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200平方厘米,底面直径是12厘米,求圆柱的体积。”用常规方法解出现了除不尽,而且计算复杂,但是运用黑板上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图就可以转化成“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计算。另外一道习题是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它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增加一个沿直径切下的纵切面的面积。我的复习仍旧始终如一的贯彻我的一个教学思想,即公式的记忆必须和推导图一起记忆,即使一时忘记圆柱或圆锥的体积公式,自己也会推导出来。事实上,牢记推导图对学生的好处不尽于此。
P33第一题填表,全对的学生不会超过1/2,突出问题是表面积的计算问题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问题,当让大部分的错误是计算问题,少部分的是歪曲公式的问题。我从来没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公式定理等,我总是给他们一段时间来消化吸纳。但超过这个时间段还是没有掌握,那么适当的机械记忆还是必须的。
“探索与实践”我花了半个多小时来教学。当学生算出圆柱形饮料罐的容积比商标纸上标出的容积大后,我让学生解释原因。徐彬的回答似乎最有道理,如果一样大的话,没有余地,可能装不下。第二题的实践和探索花的时间特别多。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卷,猜测沿长卷得的圆柱的体积大。接着就测量圆柱的直径和高,也有学生直接测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来计算——这样的学生已经能把知识融会贯通了,也就是孔子的意思:举一隅能以三隅反。四大组的计算结果一致,都是沿长卷得到的圆柱的体积大。我还问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底面积的扩大甚于高的扩大。这样的解释是模糊的,不如不解释。
关于“评价和反思”:说实话我对“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结果是否合理”这一条也不是很理解。我只得解释:譬如刚才的探索与实践,你能通过测量和计算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就属于会解释了。
圆柱与圆锥这一章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1、需要较强的空间观念才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所以,需要的是多点的直观教学,做到数形结合,用实物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2、就是计算繁琐,需要学生仔细认真计算才能不出错,因为3.14、三分之一及单位换算都是很难算的。针对以上问题,在本周教学练习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多演示,直观教学。如教学切圆柱表面积增加的问题,我拿粉笔进行演示,学生较容易知道增加了哪些面的面积。在容器中放入不规则物体使水面升高,求物体的体积,我也演示给学生看,学生明白了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2、对比教学。在练习册书中有很多习题,我不是按照一定顺序一题一题的讲解,我采取对比教学,如把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的问题和熔铸的问题进行对比教学,加工是体积变了,而熔铸体积不变,讲完以后接着讲解一道圆锥的沙堆铺路的问题再进行对比。再如圆柱横切竖切,表面积增加也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学练习方式多样化。我演示完实验后,先让学生自己说思路,我帮助补充。算式列出后,学生必须要说出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同桌进行互讲,这样几步下来学生对每一道题的思路会很清晰。
4、 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如在圆锥出现三分之一时,提示学生能约分的先约分。
这一章内容已经结束,这些方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效果,有待单元检测揭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