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对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知识掌握较牢固,学生感到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
新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课件演示实验过程,让孩子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再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当然,教学是一门缺陷艺术,在教学之后我感到遗憾的是,没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我想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 收获:
1、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2、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的好处,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新知识,是一种真正的理解,不是老师硬灌输给他的,他们能灵活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使我熟悉到新课改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我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柱和圆锥》单元测试分析与反思
邵原花园小学 李正林
昨天上午,进行了《圆柱和圆锥》的单元测试。全班58人,60分以上的48人,占82.7%;90分以上的有13人,占22.4%;平均分约74.3分。40以下的有2人。
这个单元,计算任务重,也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我早有心理准备——单元测试成绩不会好。但改完试卷,还是发现有好多的失分是不应该的:①不认真读题和分析题意。比如第五大题生活中的应用的第三题,条件是“圆锥”,有4个优等学生当作圆柱来思考了;看图求表面积的第三个图,半径是3厘米,结果有4个人把它当作直径来计算了;整张试卷中,有2个题目出现单位不同需要换算的,也有部分人没有发现;还有把题目数字搬错的现象,比如第五大题生活中的应用的第8小题里的125.6,因平时用12.56多,有4个同学就看成了12.56。②计算问题。计算始终是我班的一个难题,也不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的方法,主要还是因为马虎,有的甚至连小数加法都算错。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我们平时强调又强调的问题,实在是不应该再出错的。
另外,还有部分同学的单位换算不过关,主要是1.05立方米=( )L 这种题型的;空间想象能力差,也造成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差,当然也就无法正确解题了。
针对测试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面对面地与40分以下的同学进行了试卷分析,要求他们在试卷上改错,并将错题在自习本上再做一遍(写出过程或理由),下去后再好好反思自己的考试情况。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重点去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计算问题,并抽时间补习单位换算方面的知识。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由于教具的制作非常麻烦,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圆锥的体积,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容易忘掉乘。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掌握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课中,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根据学习体积的经验,先判断四个圆锥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都能说出圆锥的体积跟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