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PPT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本人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基于以上理念,本课的教学就是从学生已有知识、认知水平和思维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快乐,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二、设计思路(PPT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意在体现两个方面:一引导学生“玩”数学;二帮助学生“悟”数学。因此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乐趣。
(一)关于教材(PPT③)
《新课程标准》对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 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化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本关系和基本技能,解决简单的基本问题,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形象思维。”
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PPT④)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关于目标(PPT⑤)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和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三、教学方法(PPT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本节教学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引导,组织教学。 2、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4、多变练习,循序渐进。 四、学法指导(PPT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PPT⑧)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我没有设计枯燥的练习题,而是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探索新知、实施目标。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出示FLASH①)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突破难点。
基本思路: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具体做法: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出示FLASH②)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快,再把它组合成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实物模型进行组合。同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出示FLASH③)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的设计意图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分别出示例4、例5,(出示FLASH④)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两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这部分教学的设计意图是: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4、例5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四)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反馈教学信息,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因此我设计了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的练习题。
1.基本练习:(见课本)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2.变式练习:(见课本)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3.拓展练习:(出示FLASH⑤ )
这个练习,旨在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突出趣味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4.升华练习:(让学生测量自带的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