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红旗小学的李鹏,我说课
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12册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课。
一、说教材。
“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成”的独特功能。《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梳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回顾整理,以学生为主。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定向诱导。这里我是通过播放一组动画,让学生回想起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知识——面的旋转,并通过一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因为“面的旋转”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手段都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所以我选择动画演示,这样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视频)
第二环节:回顾梳理、形成网络。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视频)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回顾学过的知识,这里的动画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和知识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课堂趣味化,可以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视频)
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4组练习题:
(1)基本应用 (2)灵活运用 (3)熟能生巧 (4)强化训练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才能使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和内化。
这节课的最后,我选取了一些世博会上的精彩图片供给学生们欣赏,一方面是作用是让学生经历一次短暂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开始,通过引导回顾,使学生对已有的零散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然后通过全员参与,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知识真正实现理解和内化。同时,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也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应用。
在这节课当中,多媒体的应用对本节课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很多抽象的问题形象地展现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圆柱与圆锥说课搞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在六年级上学期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积累了一些观察﹑探索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三、设计意图:
(一)预习设计:
由于本课属于观察物体领域的内容,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或模型帮助体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的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时安排了两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收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学具的制作)2.自学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设计:
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大组汇报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练习设计:
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单第4题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有点难度,我觉得这时要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四、试教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由于本课准备得比较匆忙,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腻,不太成熟,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估计不足,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所以还要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复习说课
一、全面的教材地位。
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编码,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过程。这个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以及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让他们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将其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之中,目的是让学习活动变成一个问题、归纳、分析、合作、交流、体验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的创新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是依据新课标中“数学教育即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自主性。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教师 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将散落的数学知识,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记忆方式进行整理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更加完整和深刻。还能使其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学生应用数学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自行设计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