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院校理,越州通判,济州、福州知州,史馆修撰等,最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任校勘、校理时,曾整理、校勘《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等古籍,对保存古代文化遗产很有贡献。他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在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倾向于司马光一边。但他在各地做官时,能尽心为百姓做事,如救饥荒,治疾疫,抑豪强,减赋税,平冤狱,深受百姓爱戴。
他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注重儒家道统,典重平实,不甚讲求文采;但议论透辟,叙事条理清楚,俯仰如意,讲究行文的法度和布局,对后世有相当影响。著有《元丰类稿》。
【解题】
墨池,指古代著名书法家洗笔砚的水池。如浙江省绍兴县有晋王羲之洗笔砚的墨池,河南陕州有汉张芝洗笔砚的墨池。本文所说的墨池是指王羲之在江西临川学书洗砚的水池。这篇文章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借王羲之精心学书的故事勉励学生而写的。
【注评】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以:连词,同“而”。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洼然:低深的样子。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第一段,交代墨池的处所、形状及文字佐证。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yé)? 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