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三年级下学期 >> 原文分析案例 >> 正文

 

《谈骨气》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教学设计
《谈骨气》
安徽省枞阳县金渡中学    潘国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以我们伟大祖先为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2.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之处。
3、初步掌握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两大要素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特点。
   4、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议论方法。
能力目标:1、概括文章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比较,体会其典型性,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思维能力。
    2、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当前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事例材料的典型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作者:吴晗,生于1909年,浙江义乌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1969年10月11日含冤逝世。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困难,奋勇前进,撰写了这篇文章。
(二)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三)引导学生解释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
拘囚:拘,逮捕或拘留;囚,囚禁。
高官厚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拍案而起:桌子。
富贵不能淫:惑乱。
贫贱不能移:改变。
威武不能屈:屈服。
(四)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提问: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也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关系怎样?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本文前四段是提出问题部分;中间五段是论证部分(即分析问题部分);最后一段是解决问题部分。三部分的论述完全符合议论文结构规律,论证严谨,脉络清晰。
1.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
提问: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提问: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
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2.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外零了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
辛苦追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并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原文的意思是: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给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贱”,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贱者不愿做的事。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并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万一怎么样,我也顾不了”。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干听众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抽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拍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
    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者和闻一多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例精当,论证严密。
  这一部分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做大官——坚决拒绝)
贫贱不能移——不食嗟来之食(行将饿死——拒绝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敌人凶残——拍案而起)
3.提问: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这是过渡句。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出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六)总结归纳。
     这篇议论文的说理脉络清晰: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三个部分的论述,符合议论文的结构规律。
本文的三个事例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同时,这三个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土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本文的三个事例又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三个事例的顺序,与孟子三句话的顺序一致,显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顺理成章,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课外作业设计。(分层次教学作业)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持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困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    )投降,(    )可以做大官,(    )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②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的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1.在上文第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填入原诗句,在(        )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第①段中“他选取了后者”中的“后者”是指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上文第①节侧重于_____,第②节侧重于______.
4.联系第①段中具体内容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谈骨气》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
    诗词五首
    《诗经》两首
    我很重要
    包法利夫人
    《对联六副》教案
    热爱生命
    《诗经》两首
    荷塘月色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赤壁之战》学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
    <<种树\"种到\"联合国
    语文版八年级(下)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编演短剧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
    《人生寓言》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
    散文鉴赏概说
    师说阿房宫赋
    鉴赏古典诗歌
    西地平线上的日落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陈奂生上城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
    诗情画意学文言
    <<大道之行也
    雨巷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
    归园田居
    我的呼吁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教学设计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五猖会》 教学设计
    《一个文官的死 》
    故乡在远方
    读后感的写作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桃花源记
    论美
    如何写好演讲稿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社戏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
    写作--一事一议
    生命 生命
    《紫藤萝瀑布》教案
    《散步》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相信未来
    甜甜的泥土
    甜甜的泥土
    梦江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己…
    新课标,新体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篱笆那边》探究性学习教案
    《狂人日记》:
    《汉家寨》教案
    故都的秋
    蝼蚁壮歌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蝼蚁壮歌
    详写和略写
    冰心《纸船》详案
    <<爱莲说
    兵车行
    文官之死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
    《沙田山居》教案
    <<紫藤萝瀑布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送东阳马生
    <<叫三声夸克
    过故人庄
    庄周买水
    伟人细胞
    十三岁的际遇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6单元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方案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赏析
    《唐诗宋词》第4单元宋词赏析
    冰心诗四首
    繁星
    《“诺曼底”号遇难记》
    本命年的回想
    赤壁赋
    海燕
    泪珠与珍珠学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
    《劝学》复习学案
    高考标点符号运用常考点和难点突破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1、骆驼赋2、夏之绝句3、安妮日记(节…
    《殽之战》学案
    秋水
    幼时记趣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高考写作
    《宽容》序言教学课例
    《谈骨气》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
    五柳先生传
    马说
    林黛玉进贾府
    智取生辰纲
    《左传》 曹 刿 论 战
    道士塔
    出师表
    《殽之战》学案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简案:乘着阅读的翅膀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
    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
    走一步,再走一步
    细柳营
    《雷雨》
    《燕歌行》学案
    《太史公自序》知识点梳理
    药》的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海燕》
    文学意境的特征
    失街亭
    《窦娥冤》教案
    小小说写作指导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变色龙
    项羽本纪
    劳山道士
    失街亭
    《短歌行》最新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蚊子和狮子》
    端午日
    短文两篇
    荒岛人生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学问和智慧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白色鸟
    枣核
    威尼斯商人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白毛女(节选)
    一个都不能少(节选)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雪、短文两…
    蜡烛
    逍遥游(节选)
    端午日
    林黛玉进贾府
    墨池记
    诗词五首
    曹刿论战
    上枢密韩太尉书
    送东阳马生序
    在作文中增添人文色彩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泰坦尼克号(节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