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水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秋水》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品味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对比手法。 2.了解和积累不同的文言句式。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可以把反复阅读作为突破口,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四、导入 我们都听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更给我们深远的启示: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现在对知识一知半解,还不虚心求教,只能做井底之蛙;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其实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那么有没有同学对庄子有所了解呢?(请同学讲讲,没有人讲再继续导入)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有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在“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然而,庄子的孤独是最伟大的孤独,他因孤独而悲悯、因悲悯而博大、因博大而襟怀天地与宇宙! 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了解一下庄子和庄子的思想。(放幻灯)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哲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学(后来道家)的作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的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不必有所作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哲学是用瑰丽的散文写出,我们从他的这些哲学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深刻的揭露了人间百态,同时倡导一种超脱而又未免消极的人生。他所崇尚的不是统治万物的神,而是有着玄妙智慧,飘然欲仙的人。后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受到了他的哲学和艺术思想的深刻影响。庄子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展现着无穷的魅力。 了解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庄子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具体来学习《秋水》。 五、教学 疏通字词句: 请同学先自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内容。 ①泛读 ②请几位同学跟着伴奏朗读课文 疏通字音、词义。 ③请同学来读课文并翻译 通假字: 通假字:泾,通“径,直。 辨,通“辨”,分辨。 (分辩:辩解。分辨:辨别。) 重要实词 “百”,虚指多,众多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实指;“川”,河流;“河”,专指黄河,现词义扩大,泛指所有河流(与此类似的还有“江”,专指长江;“菜”,只指蔬菜,现在还包括鱼肉)涘:水边、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看图片)望洋:仰视的样子。旋:掉转。殆:危险。大方之家,有修养、有学识的人。 古今异义: 百川灌河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东面而视 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方位词,东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面目:古义,脸,面部。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北海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大方之家 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子之难穷也 穷:古义,尽;今义,贫穷。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活用为状语,“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流”)东后面省略了流,因为古人用竹简写字,需要比较精炼。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面向东面”)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少”—“小看”) 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轻”—把谁看轻—“轻视”) 特殊句式 以为莫己若(否定句宾语前置)莫,否定词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且是发语词,夫也是发语词,凑足语气,没有实际意义。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者,……也, 表判断)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为……是”)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理清脉络 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这篇寓言 请同学们看一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请同学看黄河的图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提问:黄河的景象如何?(百川灌河、不辩牛马)[板书] 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 提问:那河伯的心情如何?表现如何?(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板书] 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他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请同学看大海的图片,与刚才相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这是一个过渡句,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 提问:大海的景象如何?(不见水端 难穷)[板书] 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个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提问:那河伯此时的心情又如何?表现如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板书] 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做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就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何伯认为自己的浅薄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板书] 黄河 北海 景象 百川灌河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秋水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散文鉴赏概说 |
下一篇文章: 归园田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