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三年级下学期 >> 原文分析案例 >> 正文

 

学问和智慧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十一 《学问与智慧》教案设计
执笔:李华芹
教学目标
1、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三、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罗家伦的文章《学问与智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自读此文,并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明确】: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书也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3、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标题“学问和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作者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学问”和“智慧”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和“智慧”两者的关系。最后,揭示中心论点,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     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
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2、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 
【明确】: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观事物的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智慧更重要。 
3、学问和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四、拓展延伸
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速读第3段—第6段思考。 
【明确】:①学问离不开智慧。②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 
【明确】:①有学问而无智慧者,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
②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 
【明确】:ⅰ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ⅱ达尔文创立进化论。ⅲ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 
4、为什么说“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明确】:①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是肥皂泡,浮光掠影,瞬起瞬灭。
②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探照灯,是珍珠泉泉水,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 
5、在这里,作者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②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6、可见,学问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阐述两者的概念时,在介绍两者的关系时,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小区讨论完成。 
【明确】:顺序不能交换。因为学问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学问。 
7、既然这样,我们应如何对待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就是此文的中心论点。
8、此文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是什么呢?
【明确】:此文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这在当时封建教育思想尚存的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9、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的作用? 
【明确】: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10、最后一段主要采用哪一种论证方法论证的? 
【明确】:比喻论证。把“学问”比喻“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成“建筑师的匠心”,把“大智慧——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比喻成“建筑”,告诉我们两者相辅相成,大智慧显得更为重要。论述生动形象,贴切恰当。 
三、总结:
这篇文章针对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对二者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辨证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一观点,同时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四、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第2段、第4段】至此,课文的主题已经揭示出来了,课文是一篇完整的课文。为何还要写第2、4段?一起探讨。 
1、齐读第2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论述了“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问”。
作用:是对第1段的补充。 
2、自读第4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什么是有智慧的书,什么 是无智慧的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既然这样,我们应如何读书?这一段的论述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启发:启示读者要选择有智慧的书读,且要获得知识、要有所发现。发人深省。【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本文强调了智慧的重要,作者的语言也充满了智慧。
一是作者正确的、体现进步思想的观点。
二是作者以常见的事物比喻比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三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
四是比喻与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两者兼有,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行文足见作者是一代饱学之士。 
三、投影五拓展延伸。 
1、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罗家伦说“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学问”,罗曼·罗兰也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学了本文,你在学习上有何启示呢? 
四、板书设计
学问与智慧
                          &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学问和智慧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
    诗词五首
    《诗经》两首
    我很重要
    包法利夫人
    《对联六副》教案
    热爱生命
    《诗经》两首
    荷塘月色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赤壁之战》学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
    <<种树\"种到\"联合国
    语文版八年级(下)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编演短剧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
    《人生寓言》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
    散文鉴赏概说
    师说阿房宫赋
    鉴赏古典诗歌
    西地平线上的日落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陈奂生上城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
    诗情画意学文言
    <<大道之行也
    雨巷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
    归园田居
    我的呼吁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教学设计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五猖会》 教学设计
    《一个文官的死 》
    故乡在远方
    读后感的写作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桃花源记
    论美
    如何写好演讲稿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社戏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
    写作--一事一议
    生命 生命
    《紫藤萝瀑布》教案
    《散步》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相信未来
    甜甜的泥土
    甜甜的泥土
    梦江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己…
    新课标,新体验
    蜡烛
    《篱笆那边》探究性学习教案
    《狂人日记》:
    《汉家寨》教案
    故都的秋
    蝼蚁壮歌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蝼蚁壮歌
    详写和略写
    冰心《纸船》详案
    <<爱莲说
    兵车行
    文官之死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
    《沙田山居》教案
    <<紫藤萝瀑布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送东阳马生
    <<叫三声夸克
    过故人庄
    庄周买水
    伟人细胞
    十三岁的际遇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6单元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方案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赏析
    《唐诗宋词》第4单元宋词赏析
    冰心诗四首
    繁星
    《“诺曼底”号遇难记》
    本命年的回想
    赤壁赋
    细柳营
    泪珠与珍珠学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
    《劝学》复习学案
    高考标点符号运用常考点和难点突破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1、骆驼赋2、夏之绝句3、安妮日记(节…
    《殽之战》学案
    秋水
    幼时记趣
    海燕
    高考写作
    《宽容》序言教学课例
    《谈骨气》
    《谈骨气》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
    五柳先生传
    马说
    林黛玉进贾府
    《左传》 曹 刿 论 战
    道士塔
    出师表
    《殽之战》学案
    短文两篇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简案:乘着阅读的翅膀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
    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
    智取生辰纲
    逍遥游(节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燕歌行》学案
    《太史公自序》知识点梳理
    药》的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海燕》
    文学意境的特征
    失街亭
    《雷雨》
    变色龙
    鱼我所欲也
    端午日
    小小说写作指导
    项羽本纪
    劳山道士
    失街亭
    《短歌行》最新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蚊子和狮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窦娥冤》教案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白色鸟
    枣核
    威尼斯商人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白毛女(节选)
    一个都不能少(节选)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雪、短文两…
    走一步,再走一步
    荒岛人生
    端午日
    林黛玉进贾府
    墨池记
    诗词五首
    曹刿论战
    上枢密韩太尉书
    送东阳马生序
    在作文中增添人文色彩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泰坦尼克号(节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