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三年级下学期 >> 原文分析案例 >> 正文

 

齐桓晋文之事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18.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作者  湘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 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4.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重点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皆可为尧舜,每个国君皆可成圣王,在此理论基础上他建立了仁政的思想体系,并提出了仁政的规划。他宣传仁义,抨击暴君暴政,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孟子有平治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认为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他决不趋炎附势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对国君他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2.背景资料:
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战国时期两大政治体系:
王  道霸  道
1. 以仁义行“仁政”以武力、刑法、权势行“霸道”
2.  “王天下”“霸天下”
3. 以德服人以力服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但当时的社会主流是崇尚霸道。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却行不通。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战国诸侯,都想用“霸道”来实现自己的扩张欲望。孟子出于“民本”的出发点,奔走各国,号召诸侯施行“王道”。今天来学习他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

二、整体把握结构思路
1.欣赏朗诵录音,思考
孟子劝说齐王如何治国,其根本主张是什么?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的?
——“保民而王”。
2.理清结构思路
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批评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三、逐段研读,理解内容,欣赏辩论技巧
第一部分  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批评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辩论技巧: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
孟子能掌握齐宣王问霸政的目的只是想统一天下,故立即引导他讨论可达到统一天下的方法——行王道(仁政),促使宣王有兴趣与孟子继续谈下去。
“保民而王”,国家富强正合于宣王之意,故他便有更大兴趣讨论王道,保民之道了。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
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辩论技巧:把握对方的漏洞,而又主动排解。
孟子主动提出难题(百姓对宣王的误解)责难宣王,使他内心自我矛盾,后却又主动为他辩解。目的是:
(1)使宣王不得不佩服他。
(2)为宣王开脱百姓对他的误解,讨悦他的欢心,更有兴趣与他讨论下去。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 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孟子突设两个比喻,反问宣王“举百钧之而不举一羽,察秋毫而不见舆薪”是否可能。
孟子用这两个比喻说明齐宣王能够对牛大施怜悯之心,却对老百姓毫无恩德,这只能说明他不肯施恩于百姓。也就是说,齐宣王之所以不能“保民而王”,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齐宣王就问及“不为”与“不能”有何分别。
孟子又用“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不挟泰山以超北海”─不能(难事)
“不为长者折枝”─不为(易事)
——恩及百姓如为长者折枝般容易
明确指出齐宣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为长者折一根树枝,这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
接着,孟子重申恩及百姓结果:
恩及百姓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à
(推恩、行仁政)1.天下可运于掌,可保四海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不恩及百姓à不推恩,行霸政à无以保妻子
最后,勉励宣王实行王道。——应效法古之人(非齐桓、晋文霸主);请仔细权衡推恩不推恩。
*辩论技巧:
1.用比喻手法向宣王发问明显浅显问题:以不举一羽、不见舆薪、不为长者折枝比喻“不为”,以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能”等,目的是请君入瓮,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2. 正反对比: 以“挟太山”与“为长者折枝”对比阐述“不为”与“不能”的不同;“推恩”与“不推恩”及其结果的对比,让齐宣王深知问题的严重性;
3. 排比句式:3个“……为不用……”构成排比,增强语势;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而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齐桓晋文之事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
    诗词五首
    《诗经》两首
    我很重要
    包法利夫人
    《对联六副》教案
    热爱生命
    《诗经》两首
    荷塘月色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6单元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
    <<种树\"种到\"联合国
    语文版八年级(下)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编演短剧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
    《人生寓言》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
    秋水
    师说阿房宫赋
    鉴赏古典诗歌
    西地平线上的日落
    庄暴见孟子
    陈奂生上城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
    诗情画意学文言

    <<大道之行也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散文鉴赏概说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
    我的呼吁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教学设计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五猖会》 教学设计
    《一个文官的死 》
    故乡在远方
    《篱笆那边》探究性学习教案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详写和略写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桃花源记
    论美
    梦江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己…
    兵车行
    《狂人日记》: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雪、短文两…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
    生命 生命
    《紫藤萝瀑布》教案
    《散步》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相信未来
    甜甜的泥土
    甜甜的泥土
    文官之死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雨巷
    《汉家寨》教案
    故都的秋
    蝼蚁壮歌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蝼蚁壮歌
    庄周买水
    写作--一事一议
    如何写好演讲稿
    <<爱莲说
    读后感的写作
    新课标,新体验
    《沙田山居》教案
    <<紫藤萝瀑布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送东阳马生
    <<叫三声夸克
    过故人庄
    社戏
    冰心《纸船》详案
    本命年的回想
    伟人细胞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方案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赏析
    《唐诗宋词》第4单元宋词赏析
    冰心诗四首
    繁星
    《“诺曼底”号遇难记》
    幼时记趣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高考写作
    海燕
    赤壁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
    《劝学》复习学案
    高考标点符号运用常考点和难点突破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1、骆驼赋2、夏之绝句3、安妮日记(节…
    《殽之战》学案
    《殽之战》学案
    归园田居
    十三岁的际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宽容》序言教学课例
    《谈骨气》
    《谈骨气》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
    五柳先生传
    马说
    林黛玉进贾府
    智取生辰纲
    《左传》 曹 刿 论 战

    出师表
    泪珠与珍珠学教案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简案:乘着阅读的翅膀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
    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
    走一步,再走一步
    细柳营
    《雷雨》
    《燕歌行》学案
    《太史公自序》知识点梳理
    药》的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海燕》
    文学意境的特征
    失街亭
    《窦娥冤》教案
    小小说写作指导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变色龙
    项羽本纪
    劳山道士
    失街亭
    《短歌行》最新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蚊子和狮子》
    端午日
    短文两篇
    荒岛人生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学问和智慧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白色鸟
    枣核
    威尼斯商人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白毛女(节选)
    一个都不能少(节选)
    道士塔
    蜡烛
    逍遥游(节选)
    端午日
    林黛玉进贾府
    墨池记
    诗词五首
    曹刿论战
    上枢密韩太尉书
    送东阳马生序
    在作文中增添人文色彩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泰坦尼克号(节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