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桓晋文之事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辩论技巧: 1.铺陈排比,迂回包围迫使齐王说出“吾不为是也”,直言道出齐王“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2.比喻手法:“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 3.类比说理:以邹与楚战说明霸道不可得天下。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经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1)“制民之产”——发展农业; (2)“谨庠序之教”——重视教化。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 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激发起齐王行王道的信心与雄心。 *辩论技巧: 以两组排比句对比说出古之明君与今之昏君在生产和教化两方面的不同做法,进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乐土”的美好图景,且又一一对应,整齐严密。
四、总结全篇思路和写作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1.小结结构思路和辩论技巧: 2.小结写作特点: ①论辩善设机巧,跌宕起伏 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 ②说理取譬设喻,生动形象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③行文铺张扬厉,逻辑严密 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五、拓展阅读,交流讨论 本文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六、课堂练习: 1、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卸:抵御) ——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易:换。宜:应该、应当。) ——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换它(牛),而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只是您只)见到牛而没有见到羊。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第一个“见”:看见。第二个“见”:被。)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及:推及、推广到。)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幼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幼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登、爬。)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2、文言特殊句式小结 (1).宾语前置:牛何之? 未之有也 (2).状语后置:易之以羊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3).主语后置:宜乎百姓之为我爱也 若是其甚与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弃霸道,行王道,保民而王;察人心,得众心,为政以仁。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齐桓晋文之事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西地平线上的日落 |
下一篇文章: 庄暴见孟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