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说写作指导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小小说写作指导 湘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小说的特点、要求和写作方法。 2、学会选择好的素材,运用一定的的技巧。 3、运用小小说的特殊功能贬恶扬善,启人思考。 二、教学设计 1、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2、阅读提供的补充例文。 3、朗读范文。 4、课外创作小小说一篇或多篇。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学生自读“写作指导”。 3、讲解常识: (一)、文体的特点
有人戏称小小说为“迷你小说”,这是说它的特点不仅仅是短,还要能使读者入迷。也有人严肃地称小说为“微型小说”。这是说它的特点不仅仅是小,还要能够妙,是一种使读者产生微妙感觉的小说。小小说要写得短小而又微妙,是很见功底的。因为短小,所以立意要深刻,独具慧眼;因为短小,所以结构要精巧,匠心独运;因为短小,所以文字要精练,文约意丰。总之,小小说要做到精巧入微,需要的是“微雕”的功夫。小小说具有如下特点: ○小小说篇幅极短。要在有限的文字,有限的形象、画面中,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生活的本质意义,引起人们心灵的共振,这就需要由小见大,从微知著。 ○小小说取材,要选准社会生活的“穴位”,用敏锐的目光,透过纷繁的生活,去发现极富典型意义、概括力强的瞬间镜头。小小说的取材应从侧面、反面入笔,从细微处着手,睹影如竿,避实就虚。 ○小小说不能象中短篇小说那样,对人物作冗长、静止的描写,也不能显示人物的全貌,但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在特征,用寥寥数笔,给读者以轮廓般的印象,作为嵌入读者心中定型形象,十分必要。 ○通过对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对话或心理活动的展现,揭示人物在某一特定环境的性格侧面,是小小说人物描写的重要手段。 ○小小说的情节与中短篇的相比,并不存在质的区别,但明显地具有量的差异和处理方法的不同。 ○错落有致的配置和“巧”事的运用,使小小说的情节线形成规则的起伏和波折。构思情节时要不断思考:以什么方法才能增加这条情节线的波折,加大其起伏的差度? ○小小说是“点”的艺术。要把生活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瞬间写细,写透,写活,就尤其不能缺少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运用得好,一个绝妙的细节甚至可以构成一篇小小说的灵魂。 ○结局的精妙是小小说有别于其它小说形式的独具要素。为扬长避短,就要在结局处着力开发,使有限的容量产生超限的艺术功能。小小说的结局体式应由作品内容而定,随笔势所成,力求别开生面。 ○意外奇笔式的结局,要随情节的发展层层深入地诱使读者产生错误预测;要让读者既觉得“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否则就不能调动思维和想象。 ○开篇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精彩的开篇,一箭多雕,以一当十。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要入题,入境,切进所描绘的画面,还要具有诱使读者阅读下去的艺术魅力,则是最基本的要求。 ○标题也需发挥一定的作用。好的标题,或是文意的深化,或是文意的补充,或是文意恰当的概括,或是文意余音缭绕的隽永,又能体现出小小说的风格特色。 ○不能把所要映现的生活镜头写得太细太满,要虚实相生,浓淡有致,造成一种空灵感。读者在实写内容的诱发下,经过入乎情、合乎理的想象,去丰富、去补充,用欣赏的再创造,于实写间的空白处建起使之完整化的桥梁。 ○小小说忌直忌露,讲求含蓄。留下空白,就是含蓄。这空白,除了内容上的虚化外,也指主题和思想意义的隐蔽。含蓄是小小说应该刻意追求的艺术特色。 (二)、写作要求 1、要有创造性的立意 成功的小小说应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内涵,应见他人之所未见,道他人之所未道。 例如: 鸭 趣
有一天,膳食科朱科长的夫人把乡下亲戚送的两只鸭提到大伙房,请炊事员老赵宰杀。 老赵说:“这只公鸭太瘦,毛多肉少;这只母鸭就要下蛋了,杀了可惜。我看用这儿的残羮剩饭养起来吧。我可以顺便帮你照看着。” “对对对。”科长夫人欣然道,“那就拜托啦!” 此后不久,老赵就按月给朱科长家中送去30个鸭蛋。 一月又一月,月月如此。 一天,科长夫人对丈夫说:“老赵这人不错。按说,一只鸭刚开始下蛋,他每月送10个或20个来,谁也不能说少。可他不——他总是一个不留地全送来。这样的老实人,真是少见。你不是曾说伙房要换采购员么?把老赵换上去吧。” 不久,老赵果然就当上了采购员。 老赵从伙房后院宿舍搬走后,“顺便照看”这两只鸭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被接替他的小丁担到了肩上。 小丁清晨打开鸭笼喂食,拾蛋。可是不见有蛋。把鸭翻了个个也不见有蛋。 一天又一天,天天如此。 于是小丁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他忿忿然,恨不得立即就去戳穿老赵那套无中生有的把戏。 可是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到了月底,小丁依旧给朱科长家中送鸭蛋。不过他送去的不是30个,而是60个! 科长夫人大惑不解:“怎么能有60个蛋?” 小丁说:“本来就下了60个嘛。” “老赵不是说有一只公鸭么?” “不不不。两只都是母鸭!” 是夜,科长夫人对丈夫讲起这事时说:“唉,咱俩都被老赵给骗了。看来,小丁才是真正的老实人哩。” 朱科长感到夫人言之有理。次日就让小丁接替了老赵的采购工作。 自此,“顺便照看”这两只鸭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被接替小丁的小艾担到了肩上。 小艾清晨打开鸭笼喂食,拾蛋。可就是不见有蛋,把鸭粪翻了个遍也不见有蛋。 一天又一天,天天如此。 小艾不得不去朱科长家说出实情。 奇怪!同是那两只鸭,有时下蛋30个,有时下蛋60个,有时一个蛋也不下。这到底是咋回事? 朱科长索性把两只鸭都提回家中观察。 次日,正当科长夫人捉住一只鸭摸屁股时,碰巧她那乡下亲戚又上门来。 乡下亲戚见状,问道:“这鸭怎么啦?” “我摸摸看它有蛋没有。” “你真会开玩笑。这不就是我近来让杀了吃肉的两只公鸭么?它怎么会下蛋呢?” “它下蛋呢。不下蛋是最近的事。前几个月它已经下过好几百个蛋了哩。” “唉,咱乡下的公鸭,到了你们城里就能下蛋。真没想到这城乡差别会这么大!” 分析 《鸭趣》通过一对公鸭也会下蛋的趣味故事反映了制假欺骗奉迎讨好的人往往会捞得更大的好处,揭示了官僚主义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事实。由此引出的思考是:我们的社会一定要杜绝指鹿为马的现象,提倡实话实说,干部更要注重调查研究,公事公办。 乡下人说的话揭示出一种社会反常现象:公鸭为什么会下蛋?这是作者有意提示读者思考: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这不禁使我们想起“楚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的封建社会畸形现象来。讨好上司捞得实惠是投机者的惯用手法,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其立意是深刻的,也是有创造性的。 2、选材要“小中见大”。 成功的小小说应是“一种对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王蒙语),应能从很小的事情中概括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例如: 发 票 某官携五岁小儿逛于街市,小儿忽大叫尿急!遂带至一厕,见厕外挂牌:收费五角。 乃问:“开发票否?”答曰:“否!”转身急走。 复至一厕,仍收费。又问:“开发票否?” 答曰:“否!”复急走。 如是几回,小儿尿急难忍,终尿于裤内,裤尽湿。 某官长叹:“愚子甚无出息也!” 例如: 回 扣 单位有权者某,尤擅长吃回扣,凡与之有业务者,必以索取回扣为前。久之,其八岁儿耳濡目染,竟时刻铭记于心。 一日数学课,师出一题:“学校到商店买粉笔60盒,每盒平价0.5元,问学校应付多少钱?” 遂令某儿回答。 某儿沉思片刻,乃答:“应付27元。” 师摇头:“错也!应付30元。” 某儿复答:“未错,还有3元做了回扣。” 学生哄堂大笑。唯师惊愕,满脸悲戚! 3、构思应精巧 小小说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要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小小说结构的巧妙,突出地表现在结尾上,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灵魂。 例如: 相 逢 我挺着胸,昂着头,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走过。 不时有人向我投过羡慕的目光。我知道,这是我的校徽吸引着他们——要知道,是全国名牌大学哩。 天真热,口渴了,买根冰棍。 “同志,买根冰棍。”我走到一个冰棍箱前,递上钱。 “是你,刘健!”卖冰棍的女青年居然喊出我的名字。 啊,原来是她,我中学时的同学王敏。 十年未见,今日相逢,很有感慨。 “怎么,你考上大学了?”这问话,既惊喜,又羡慕。 “七七年考上的。”我并不掩饰内心的得意。记得在中学时,在班级,她总是考第一名,我怎么用功,也只是第二名,一直不服气。可如今——我感到了俩人间的距离。 “你现在做什么?”好像是明知故问,话一出口,我自己也觉得不妥。 “待业青年,卖冰棍。”她不卑不亢,却微笑着。 “呃,为啥没考大学?” “准备考了,偏赶上考试那几天,病倒了。” 不幸。一件偶然的小事,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我沉吟了一下,说: “机会还是有的,你基础很好,自学也可以成才嘛!” 是安慰,是怜悯,还是鼓励?我也说不清。 “你学什么专业?”她一面给人付冰棍,一面漫不经心地问。是满不在乎,还是故作镇静?真猜不透。 “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 “哎呀,太巧了!有个杨天民教授,他在校吗?”她突然兴奋地问。 “怎么,你认识杨天民教授?”杨天民是全校师生敬仰的老教授,她居然打听起他来,真让我惊惑不解。 “我考上了他的研究生,今天才接到的通知。”她平静地说。 我愕然了,刹时间,看到了我同她之间真正的距离…… 讲析: 十年动乱,使多少有才华的青年中断了学业,荒废了青春。恢复高考,终使“我”圆了大学梦。而当年中学的佼佼者王敏竟成了卖冰棍的待业青年。十年未见的同学相逢,该有多少话可说,有多少事可写。作者避开了冗长的叙述和琐细的描写,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构思看似平常,实则巧妙。 小说的结尾也颇具匠心,意味深长。当刘健得知王敏已是中文系的研究生时,他踌躇满志的神气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沉默,难堪的沉默哟。作者写道:“我愕然了,刹时间,看到了我同她之间真正的距离……”这算是努力、追求、竞争呢,还是见不得人的嫉妒?这一切,作者有意要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回味,而这也正是小说高明的地方——意近旨远,耐人寻味。 三、写作[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小小说写作指导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雷雨》 |
下一篇文章: 项羽本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