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雪、短文两篇(日、月)、组歌、雷电颂、海燕、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第二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抒情文的能力,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二者相比较,“朔方的雪”因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欣赏。历史剧《雷电颂》以“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的典型体现。《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日》中以“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显示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月》中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感受生命,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②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到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部分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的品析,从而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二、教学设想 ①本文几篇文章或为散文诗,或为戏剧,意蕴丰富,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②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感受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倾向。 ③本单元诗化的语言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通过比较辨析,增删替换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语言的凝炼与精美。在语言的学习中要紧扣情感表达,将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紧密结合。 ④散文诗和历史剧均富激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⑤文章语言精美,用词精道,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词句及精彩段落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⑥本单元文章有较强的时代性,要引导学生通过相关书籍的阅读和借助互联网了解作家其人及时代背景,从面更好地解读课文。 ⑦在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中,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观察、去感受,从而发现美,领悟美,进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倾向,促进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6 雪(方案A)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以备交流。 教学内容: 《雪》是鲁迅先生《野草》中写得一篇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雪》,首先老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的景色,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自己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领悟一下鲁迅笔下的雪景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 褪尽 脂粉奁 馨口 把握字形:蜡梅——腊梅 胡蝶——蝴蝶 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应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图片可以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5.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结合有关资料或课后附录)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默读课文,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2.读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 1)反复自由阅读。 2)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以两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的美景,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是怎样的一种雪啊!) B.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D.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作一点分析。(如抓住“滋润美艳”、“蓬勃奋飞”、“精魂”等词以及一些富有情感的语句) 建议:讨论后,每组重点就一两个问题在全班交流,并相互补充。 3.读4—6段,思考: 1)作者怎样是描绘朔方的雪?它引起了你哪些联想? (提示学生勾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2)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如“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抓住“孤独”这一北方雪的特点,而把“死”与雪的精神相联,如奉献等,“精魂”凝聚一种坚强)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也可以这样分析,“南方的雪”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他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实现理想。我们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现实生活来理解。) 5.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1.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展开想象,以“雪”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3.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的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的走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短文。 (2、3题可根据学生实际选作)
点评:本教案设计内容简洁,思路明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体现,同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朗读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整体感悟,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既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又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
6 雪(方案B)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雪、短文两篇(日、月)、组歌、雷电颂、海燕、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社戏 |
下一篇文章: 道士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