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雪、短文两篇(日、月)、组歌、雷电颂、海燕、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2.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1.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2.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4.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师或放课文录音或范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 3.评价朗读的效果,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技巧。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自学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第一小组: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见板书) ②第二小组: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整体之中的? (江南的雪:优美。朔方的雪:壮美。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凋,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③第三小组:你们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精神,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④第四小组: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品味语言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 你认为这些修饰词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例如:用了“冰冷的”“坚硬的”修饰“雪花”,这些词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写,注重强调的是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认为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拟人、排比……只要学生能说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晓畅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拓展延伸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如果有,该怎样改为好?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雪”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点评: 该教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诗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别人的经验来赏析诗歌,重在体味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透过凝炼的、跳跃的诗歌语言去把握其深刻的含义。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拓展延伸部分进行同题写作,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附板书设计:
7 雷电颂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朗读课文2-3遍,疏通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作品。 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辅助教学) 明确: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三、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 1.跳读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注: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 如:(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3)、“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概括: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雪、短文两篇(日、月)、组歌、雷电颂、海燕、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社戏 |
下一篇文章: 道士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