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武进区东安初级中学 罗天涛
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 2.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推敲鉴赏与反复诵读,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在小说阅读的实践中,学会“品味、感悟、欣赏”的读书方法。所选的四篇小说都是传统名篇,作品在烛照现实丑恶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悲悯博大的情怀,蕴涵着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的光辉。因此教学本单元课文,我有以下一些基本设想: 1.本单元应着眼于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知道读小说应读什么,该怎么读。 2.教学可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读出作品的味道。 3.教眼要设在“理解、鉴赏”之上,让学生多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感悟,尽量避免零敲碎打的问题教学。 4.每篇小说都要注重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各有侧重,《故乡》可侧重人物形象的品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侧重情节的赏析,《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侧重环境描写的赏读,《多收了三五斗》可侧重对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群像的学习。 5.本单元的教学应特别重视综合学习与探究,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蕴涵在本单元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确立专题进行比较阅读和探究,使学生学会开掘阅读的深度,避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快餐式阅读。 6.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可引导学生与文学家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读出社会,读出人生的基础上读出自己。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故 乡》3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在烈日和暴雨下》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名著推荐与阅读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自由阅读,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的特点及基本欣赏方法。 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研究专题。 课堂学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导入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在你读过的小说中,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情节,请简要谈谈。自由发言 二感知1.交流小说的常识和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小说的三要素。 (2)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感悟、品味、欣赏 (3)读小说的几个要点:了解小说的要素;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揣摩其塑造人物的方法。此为较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的线索;品评小说的细节;评价作者或作品的风格。此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2.自由阅读本单元课文,按照下列提示整理文学常识。
课题作者主要 人物主要 情节反映 时代
3.以“亲近文学大师”为主题,搜集本单元作家的有关资料,介绍他们最突出的成就。 4.自由谈谈本单元中你最感兴趣的小说或人物。交流补充
阅读课文,了解常识。
搜集资料,介绍作家。
自由谈论。 三确立 专题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再读小说,确立或讨论专题。
《故乡》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4.揣摩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提到故乡,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你能例举一些诗词谈谈吗? 例举诗词 二感知1.组织学生根据“我”的见闻梳理文章的情节,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充合适的词。 故乡—— 故乡—— 故乡 2.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84段。提问:你觉得文中的“我”面对现时的故乡是怎样的心情? 3.组织学生交流,点拨归纳。1.听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2.表述自己的感受 三研读(一)1.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故乡环境的句子,找出写出景物特点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最为传神。
故乡的景过去现时 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
思考归纳:景变、人变
研读有关句段,完成表格内容,体会环境描写对于反映时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四研读(二)3.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这是“我”所未料到的,因此“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那么曾经的伙伴、乡邻们会是什么样的呢? 组织学生根据表格提示(还可添加项目),分析闰土形象的前后变化。
少年时中年时 闰 土外貌特写 动作重现 生活状况 精神追求
提取文中信息,完成表格内容。
五小结几十年的岁月沧桑,闰土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一个愚钝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那么,被人称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如今又怎样了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讨。共同回顾,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研读(三)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杨二嫂的有关文字,自行设计表格反应杨二嫂前后的变化。 教师巡视,个别点拨。 组织交流,归纳。 独立完成表格的设计和内容的填写。 小组交流。
二研读(四)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刻薄的圆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内容,探讨故乡变化的原因。 交流明确: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经济凋敝,无论是作为农民的闰土还是作为小资产者的杨二嫂都承受着“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挤压的痛苦。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人的精神逐渐麻木空虚,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总之,是时代赋予了故乡苦痛的因子。 三研读(五)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悲哀之余,“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阅读最后三段, 结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谈谈对“希望”的理解。 熟读最后三段文字。 讨论明确: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背诵最后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真情讲述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昨天、今天、明天》为题,为《讲述》栏目录制一期节目。 1.出示提问要求: (1)必须切合文章内容,切合人物身份。 (2)尽量着眼于“今天与昨天”的对比。 (3)尽量关注细节。 2.问题示例:(对闰土)二十多年后,当你和迅哥儿重逢时,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你“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你还管迅哥儿叫“老爷”,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对“我”)当你听到闰土叫你“老爷”时,你当时好像打了一个寒噤,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对杨二嫂)二十多年前你被人称为“豆腐西施”,为什么二十多年后你却有这么大的变化? 3.教师巡回指导,着重对主持人设计的问题进行点拨。 4.组织一到两组同学进行讲述并作适当评价。
这一环节也可由教师担任主持人,请三位同学担任嘉宾。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些问题,现场再让学生补充一些。 小组分工,选出主持人,其余为嘉宾。嘉宾分别扮演“我”、“闰土”、“杨二嫂”。 主持人设计问题,其余准备相关内容。
讲述,评价。 二拓展延伸1.“我”对故乡的昨天满怀眷恋,对故乡的今天倍感凄凉,对故乡的明天寄托希望。作者正是运用对比的手法,采用细节描写,向我们沉痛地讲述了故乡的变迁史。请同学们以《昨天、今天、明天》为标题,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变化。 2.组织交流评价,对采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文章予以重点表扬。作文 交流评价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情节的梳理及对悬念的分析,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说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体会蕴涵在人物形象中的深刻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作者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对故乡二十多年前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作者无比悲凉的心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勤》,看看这位“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又是如何抓住“变”字来刻[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 |
下一篇文章: 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