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三年级下学期 >> 原文分析案例 >> 正文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武进区东安初级中学  罗天涛

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
2.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推敲鉴赏与反复诵读,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在小说阅读的实践中,学会“品味、感悟、欣赏”的读书方法。所选的四篇小说都是传统名篇,作品在烛照现实丑恶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悲悯博大的情怀,蕴涵着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的光辉。因此教学本单元课文,我有以下一些基本设想:
1.本单元应着眼于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知道读小说应读什么,该怎么读。
2.教学可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读出作品的味道。
3.教眼要设在“理解、鉴赏”之上,让学生多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感悟,尽量避免零敲碎打的问题教学。
4.每篇小说都要注重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各有侧重,《故乡》可侧重人物形象的品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侧重情节的赏析,《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侧重环境描写的赏读,《多收了三五斗》可侧重对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群像的学习。
5.本单元的教学应特别重视综合学习与探究,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蕴涵在本单元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确立专题进行比较阅读和探究,使学生学会开掘阅读的深度,避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快餐式阅读。
6.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可引导学生与文学家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读出社会,读出人生的基础上读出自己。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故 乡》3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在烈日和暴雨下》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名著推荐与阅读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自由阅读,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的特点及基本欣赏方法。
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研究专题。
课堂学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导入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在你读过的小说中,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情节,请简要谈谈。自由发言
二感知1.交流小说的常识和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小说的三要素。
(2)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感悟、品味、欣赏
(3)读小说的几个要点:了解小说的要素;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揣摩其塑造人物的方法。此为较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的线索;品评小说的细节;评价作者或作品的风格。此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2.自由阅读本单元课文,按照下列提示整理文学常识。

课题作者主要
人物主要
情节反映
时代





3.以“亲近文学大师”为主题,搜集本单元作家的有关资料,介绍他们最突出的成就。
4.自由谈谈本单元中你最感兴趣的小说或人物。交流补充








阅读课文,了解常识。









搜集资料,介绍作家。

自由谈论。
三确立
专题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再读小说,确立或讨论专题。


《故乡》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4.揣摩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提到故乡,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你能例举一些诗词谈谈吗? 例举诗词
二感知1.组织学生根据“我”的见闻梳理文章的情节,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充合适的词。
    故乡——    故乡——    故乡
2.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84段。提问:你觉得文中的“我”面对现时的故乡是怎样的心情?
 3.组织学生交流,点拨归纳。1.听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2.表述自己的感受
三研读(一)1.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故乡环境的句子,找出写出景物特点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最为传神。

故乡的景过去现时
神异的图萧索的荒村

思考归纳:景变、人变



研读有关句段,完成表格内容,体会环境描写对于反映时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四研读(二)3.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这是“我”所未料到的,因此“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那么曾经的伙伴、乡邻们会是什么样的呢? 组织学生根据表格提示(还可添加项目),分析闰土形象的前后变化。


少年时中年时

土外貌特写
动作重现
生活状况
精神追求

提取文中信息,完成表格内容。

五小结几十年的岁月沧桑,闰土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一个愚钝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那么,被人称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如今又怎样了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讨。共同回顾,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研读(三)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杨二嫂的有关文字,自行设计表格反应杨二嫂前后的变化。
教师巡视,个别点拨。
组织交流,归纳。
独立完成表格的设计和内容的填写。
小组交流。

二研读(四)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刻薄的圆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内容,探讨故乡变化的原因。
交流明确: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经济凋敝,无论是作为农民的闰土还是作为小资产者的杨二嫂都承受着“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挤压的痛苦。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人的精神逐渐麻木空虚,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总之,是时代赋予了故乡苦痛的因子。
三研读(五)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悲哀之余,“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阅读最后三段, 结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谈谈对“希望”的理解。
熟读最后三段文字。
讨论明确: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背诵最后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真情讲述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昨天、今天、明天》为题,为《讲述》栏目录制一期节目。
1.出示提问要求:
(1)必须切合文章内容,切合人物身份。
(2)尽量着眼于“今天与昨天”的对比。
(3)尽量关注细节。
2.问题示例:(对闰土)二十多年后,当你和迅哥儿重逢时,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你“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你还管迅哥儿叫“老爷”,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对“我”)当你听到闰土叫你“老爷”时,你当时好像打了一个寒噤,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对杨二嫂)二十多年前你被人称为“豆腐西施”,为什么二十多年后你却有这么大的变化?
3.教师巡回指导,着重对主持人设计的问题进行点拨。
4.组织一到两组同学进行讲述并作适当评价。

这一环节也可由教师担任主持人,请三位同学担任嘉宾。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些问题,现场再让学生补充一些。
小组分工,选出主持人,其余为嘉宾。嘉宾分别扮演“我”、“闰土”、“杨二嫂”。
主持人设计问题,其余准备相关内容。

讲述,评价。
二拓展延伸1.“我”对故乡的昨天满怀眷恋,对故乡的今天倍感凄凉,对故乡的明天寄托希望。作者正是运用对比的手法,采用细节描写,向我们沉痛地讲述了故乡的变迁史。请同学们以《昨天、今天、明天》为标题,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变化。
2.组织交流评价,对采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文章予以重点表扬。作文
交流评价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情节的梳理及对悬念的分析,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说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体会蕴涵在人物形象中的深刻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作者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对故乡二十多年前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作者无比悲凉的心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勤》,看看这位“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又是如何抓住“变”字来刻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
    诗词五首
    《诗经》两首
    我很重要
    包法利夫人
    《对联六副》教案
    热爱生命
    《诗经》两首
    荷塘月色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赤壁之战》学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
    <<种树\"种到\"联合国
    语文版八年级(下)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编演短剧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
    《人生寓言》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
    散文鉴赏概说
    师说阿房宫赋
    鉴赏古典诗歌
    西地平线上的日落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陈奂生上城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
    诗情画意学文言
    <<大道之行也
    雨巷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
    归园田居
    我的呼吁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教学设计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五猖会》 教学设计
    《一个文官的死 》
    故乡在远方
    读后感的写作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桃花源记
    论美
    如何写好演讲稿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社戏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
    写作--一事一议
    生命 生命
    《紫藤萝瀑布》教案
    《散步》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相信未来
    甜甜的泥土
    甜甜的泥土
    梦江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己…
    新课标,新体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篱笆那边》探究性学习教案
    《狂人日记》:
    《汉家寨》教案
    故都的秋
    蝼蚁壮歌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蝼蚁壮歌
    详写和略写
    冰心《纸船》详案
    <<爱莲说
    兵车行
    文官之死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
    《沙田山居》教案
    <<紫藤萝瀑布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送东阳马生
    <<叫三声夸克
    过故人庄
    庄周买水
    伟人细胞
    十三岁的际遇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6单元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方案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赏析
    《唐诗宋词》第4单元宋词赏析
    冰心诗四首
    繁星
    《“诺曼底”号遇难记》
    本命年的回想
    赤壁赋
    细柳营
    泪珠与珍珠学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
    《劝学》复习学案
    高考标点符号运用常考点和难点突破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1、骆驼赋2、夏之绝句3、安妮日记(节…
    《殽之战》学案
    秋水
    幼时记趣
    海燕
    高考写作
    《宽容》序言教学课例
    《谈骨气》
    《谈骨气》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
    五柳先生传
    马说
    林黛玉进贾府
    《左传》 曹 刿 论 战
    道士塔
    出师表
    《殽之战》学案
    短文两篇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简案:乘着阅读的翅膀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
    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
    走一步,再走一步
    智取生辰纲
    《雷雨》
    《燕歌行》学案
    《太史公自序》知识点梳理
    药》的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海燕》
    文学意境的特征
    失街亭
    《窦娥冤》教案
    小小说写作指导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变色龙
    项羽本纪
    劳山道士
    失街亭
    《短歌行》最新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蚊子和狮子》
    端午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荒岛人生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学问和智慧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白色鸟
    枣核
    威尼斯商人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白毛女(节选)
    一个都不能少(节选)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雪、短文两…
    蜡烛
    逍遥游(节选)
    端午日
    林黛玉进贾府
    墨池记
    诗词五首
    曹刿论战
    上枢密韩太尉书
    送东阳马生序
    在作文中增添人文色彩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泰坦尼克号(节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