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具人文色彩的作文题目
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就作文命题看,可以说稳中求变,百花齐放。尤其是甘肃省采用的全国卷第二套试卷中的作文题目,不仅具有往年作文题目所具有的社会性、哲理性、思辨性,而且又极具人文性,现实性。虽然关注民生,关心弱势群体,却又不炒作社会热点、焦点,避免了押题、猜题现象,真可谓匠心独运,妙手偶得。请看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作文题目,其特点可以概为:稳中见奇,贴近现实,关注民生,体现人文。
稳,主要体现在题型上,今年的作文题目,仍采用2006年全国卷首创的,鉴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新型题型。所给材料也是一正一反,让考生阅读思考之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炼出一个话题,诸如:1学会感恩,回报真情;2铭记帮助,回报社会;3真情汇成真情泪,感恩化作感恩心;4接受与付出;5接受与回报;6铭记与忘却;7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多角度切入,多方面发散,给考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尽情驰骋。
奇,主要体现在材料上,今年的作文材料,就材料内容看,极具现实性,一正一反两则材料,均抓住当今社会值得人们反思的一个问题,启迪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1由于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加上社会分工不同和城乡差异,存在许多弱势群体,他们急需帮助。面对政府的救济,私人的捐助,有人感激涕零,有人受之泰然。更有甚者,得到帮助就心平气和,得不到帮助就怨天尤人。中国有句古话:“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恰恰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接受的别人的恩惠岂止是点滴,有时可以说是涌泉,但回报的连点滴都不到。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佳话,可就有那么一些人被父母养大成人后,不知道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更有甚者,埋怨父母没有把自己生在发达地区,没有给自己留下丰厚的遗产。这些材料,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但又避开了社会热点和焦点,现实性中渗透着传统理念,启发性中渗透着哲理思辨,严肃性中渗透着人文关怀。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人心,整个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受困受灾民众已蔚然成风,党和国家在关注“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工待遇、子女上学问题,农村实行医疗保险,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发放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金,出台残疾人就业及照顾政策,开放贫困大学生上学“绿色通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社会团体、个人,也纷纷献爱心,建起了一所所希望小学,筹集了一笔笔助困基金,使受困灾民重建家园,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垂危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伤残人员得到合理安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不仅唱响在神州大地,而且跨出国门,也在温暖着不同人种、不同皮肤的民族的心。命题者善于捕捉时代的脉搏,发现国民的闪光点,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人文的主旋律。同时,也启发人们思考:面对别人的帮助,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受之泰然,还是心怀感恩。特别是别人需要自己帮助的时候,又该怎样应对?是漠然视之、装聋作哑,还是慷慨解囊、倾其所有。这方面,2006年“十大感到中国人物”之一,18岁的青年黄舸,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为了感谢曾经资助过自己的“恩人”,这位已被病魔折磨得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年轻人,让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载着,走遍全国,寻访“恩人”,当面说声“谢谢”,然后,献上一束玫瑰花,就为了表达自己一颗“感恩的心”。材料针对当今社会一些人“感恩之心”缺失,呼唤良知,呼唤孝心,呼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
另外,从题目的操作性上看,审题容易立意难,下笔容易写好难。通过阅读思考,考生很容易提炼出话题:“接受帮助和帮助别人”,但就帮助的话题写下去,显得有点肤浅,并不是最佳立意角度,真正好的角度应该是“感恩”和“回报”。所以,这个作文题目,写起来容易,真正要写出好文章,绝非易事。必须援引与材料中相似的例子,阐述这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深刻性,才能发人深思,催人自新,达到命题者所希望达到的社会效应,也才能真正体现这个作文题目的人文价值。
在作文中增添人文色彩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2、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话题作文材料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话题作文材料运用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是有格调和气质的,作文和做人一样,也须重视格调和气质,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读司马迁、苏东坡的诗文就会读出与众不同的“味”,这种“味”便是“超凡脱俗”的格调。格调高雅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关键。有的学生作文品位低下、格调不高,据阅卷场反馈的信息,很多考生就是因为“材料平庸,格调低俗”而失分:他们所选材料往往是小学里的,初中的,班级里的,同学的,那种大师级的令人震撼的例子实在少见,与大师心灵对话更是寥若晨星。我们的作文为什么不表达对古人跨时空的“人文关怀”呢?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写作阅卷场深情呼唤的“人文关怀”的文章呢? 下面我们来看近5年高考四川满分高分作文是如何成功的。 二、近5年四川作文话题及优秀作文材料使用展示(课件展示1) 01年“诚信” 《守住心灵的契约》 尾生、荆轲、蔺相如。 02年“心灵的选择” 《心灵的选择》林则徐、文天祥、孟子、诸葛亮;《 无愧我心》 颜斤蜀、阿喀琉斯、瞿秋白、鲁迅、北岛。 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朝诗人崔护、刘禹锡、杜甫,宋朝李清照、苏轼;《一个关于“偏见”的偏见》 唐朝名僧慧能、雪莱、王籍、王安石、叔本华、但丁、艾克曼。 04年“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王勃、李白、刘备;《风,可以穿越荆棘》狄金森、梭罗、苏轼、凡•高。 05年“忘记和铭记”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席慕容、东坡、陶潜、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