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一事一议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一事一议 20世纪30年代社会上某些人的荒谬论调,引发鲁迅深深思考,并撰文进行了有力批驳;一出旧戏,引出了邓拓关于“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的议论。生活中,即使是很琐细的事、很平常的现象,都可能会触动你,引发你思考。你不妨把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一社会现象的感触和思考写下来,肯定也会是一篇漂亮的好文章。 一、提示及要求。 1、要针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有感而发,不要空发议论。 2、叙事应简明扼要,议论要有针对性,不仅仅就事论事,要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联想和思考。 3、话题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要有自己的见解。 4、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二、写作方法讲解 这一单元重点是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这类文章就是针对生活中的一件事、一种现象或一个故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一个道理。例如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鲁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论调进行反驳;有邓拓针对一出戏提出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观点;有金克木从科学家牛顿养猫的故事中挖出新的道理;有卡尔·萨根针对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爱问问题而高年级的学生不爱问问题这种现象,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可见,针对性强是这类文章的第一个特点。 针对什么来写呢?这是同学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你一定会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许多事情,有社会上的,有家庭中的,有学校里的,比如:不少人参与“六合彩”赌博,青少年沉迷网吧,学生上课睡觉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议论的对象。在身边发生的事中,有国家大事,也有日常琐碎的小事,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应该抓住自己最熟悉,且感受深刻,有自己见解的小事来写。如果命题给出指定的材料,就针对指定的材料来写。 一事一论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叙事要简明扼要,说理观点要鲜明,论证要有说服力。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叙事不要求生动、具体,而要讲究清楚、简约。一般情况下,叙事要根据说理的需要,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说理。说理首先要观点鲜明集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你对某件事是赞从或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也许你对某件事有几种看法,但也应该抓住其中某一种来阐析。 怎样从事或材料中提炼观点呢?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来说,可以有三种方法:一是概括法。即通过对事或材料的分析、概括,抓住其中心和本质,从而提炼观点;二是引申法。即在分析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提炼出更深、更新的观点;三是类比法。给的材料如果是寓言故事或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对这类材料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而应当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的社会现象,“借题发挥”,提炼出合理的论点。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呢?最关键的是论据充实,论认证合理。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可见事实论据的作用之大。使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叙述事例要简明扼要。这点在前面已作了分析;二是选作论据的事例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内在联系,能够证明论点;三是选作论据的事例,必须真实可靠。如有位同学为了证明“身残志坚”这一观点,他竟然说“英国科学家爱迪生,虽然双脚残废,但是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发明了一千多项东西”,这种胡编乱造显然是行不通的,还会闹出笑话来。 我们应该选取哪些事实论据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生活中的事例和书本中的事实。首先要善于选取自身的事例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例。生活中的事例同学们往往比较熟悉,又有切身体会,是便当的论据。但自己做过或见过的事情总是有限的,大量的实例是通过课内课外阅读获得的,所以要善于选取书本中的事实。我们所学习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论据大宝库,课外书也是一个材料大宝库,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勤于积累,善于归类积累。平时材料积累丰富了,选择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至于道理论据主要包括那些真理、公理、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引用道理论据要做到引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有了充实的论据,论证还要合理。论证合理就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符合逻辑,要展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要做到论证合理,就要较好地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和道理论证(引证法)。 如何运用例证法呢?叙述事例必须真实、精粹,分析事例要切合题意,能正确阐述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但有的同学列举事例后不会分析事例,往往采用单纯摆事实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空疏贫弱,淡薄无味,给人的感觉是“论点+事例=议论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对事例作合理的分析。运用例证法最常见的模式是:事例——评析——事理,即通过对事例的评价,使事实上升到理论。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夹叙夹议的写法。 如何运用引证法呢?要做到引用准确,并对引语作恰当的分析,引和评要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单单的引用。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不要贪多求大,只要求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现象,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写作的一般思路可概括为四个字:引、议、联、结。所谓“引”,即开篇简要引述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所谓“议”,即结合这件事或这种现象作分析,揭示其与中心论点的联系,为进一步议论作铺垫;所谓“联”,即联系历史、生活和自身实际,作进一步分析;所谓“结”,即强调中心论点,收结全文。 (梁尚锋) 三、名段示例与赏析 [名段示例1]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 [赏析] 全段论证条理非常清晰,第①句提出分论点,第②句总写,第③句举例去论证,第④句总结,强调论点。全段举例论证很有特点。从四个方面连续举例,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叙例高度浓缩概括,所举事例包括文学家、爱国人士、革命者、科学家,具有典型性;并且边举例边评论,使理寓于事中,又使事得以揭示本质,增强了说服力。 [名段示例2]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一些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慨然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毅然拒绝。在匈奴骚扰,边陲时有兵祸之秋,身为大将的霍去病,胸中只装着国家的安危,而把一己的安富尊荣视如敝屣。这种先国后家,先忧后乐的精神,在霍去病之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光大。到了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他的革新朝政的许多措施不得实行,受到排挤遭到贬斥之后,身处逆境,并无悲观颓废而纵情于山林诗酒,而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倾注于他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他的“先忧后乐”的伟大品格。以后我们从岳飞身上,从文天祥身上,从于谦身上,从方志敏身上,从彭德怀身上,都能看到这种伟大精神的闪光。 [赏析] 这段举例论证和上一段有所不同。本段重说理而轻叙述,全段只用一句话概括霍去病的事例,然后结合事例稍作分析,引出“先忧后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自然论及范仲淹的伟大品格,最后再简要提到岳飞、文天祥、于谦、方志敏、彭德怀。整段议论由古至今,层层推进,说服力强。在议论的过程中,能紧扣事例,寓理于事。 四、片段作文导练与点评 [片段作文1]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写作--一事一议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详写和略写 |
下一篇文章: 生命 生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