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池记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4篇)
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论雷峰塔的倒掉》、《从三到万》 (2篇)
关于“记”:《核舟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4篇)
墨 池 记 讲 义 练习
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 陈 坚 备课手记
中考试题综合能力训练测试:
第 一 节
一、音、形、义类:
1、隐然而高: 2、以临于溪: 、 在文中含有 的意思。 3、洼 ( )然: ,与它构成反义的词有 。 4、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 5、《临川记》云也: 写两个含“云”、意也相同的成语: 、 。 6、尝慕张芝: 。 7、临池学书: 、 ,“临池”这两个字,后来成为一个词语,意思指 。8、此为其故迹: 、 。 9、信然: 。 1、这位书法家天天练习写字,在附近的水池边洗笔,
二、理解类: 竟把一池水都染黑了,真如文中所说的那样:“ , ”(8个字) 。2、描写墨池外形特征的句子是: 。 3、交代了墨池地理位置的句子是: 。5、文中对于临川墨池的传说是否真实可靠,作者仅仅是转述《临川记》的说法,之后用了“ ” (4个字)这样一个问句,未加深论,点到为止,具有分寸感,用笔简练,要言不繁。 6、“ ” 说明了王羲之平时学书的刻苦专一,费尽“精力”,也为下文的即事立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这8个字) 7、被称为“草圣”的人是 ;“书圣”的是 ;“史圣”的是 ;“诗圣”的是 ;“画圣” ;“医圣”的是 ;“学圣” 。 8、佳句赏析:例“岂信然邪?”这一句短小精悍,未加深论,点到为止,具有分寸感,用笔简练,要言不繁。
第 二 节
一、基础类:1、方┅┅强( )以仕:
写出两个同音同意的“强”字成语: 、 ,请再写出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强( ): 。 2、尝极东方: 、 。 3、“沧海”在文中指 ;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沧海”指的是 ;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沧海”指的是 。4、娱( )其意: 。 5、徜 ( )徉 ( )肆恣 ( ): 。6、自休于此: 。 7、晚乃善: 。 8、则其所能: 、
9、盖亦以┅┅自致: 。10、然后世┅┅能及者: 。1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2、汝心之固: 1、据说,王羲之曾在父母墓前自誓不再出仕,不为名利所牵,二、理解类: 不与庸吏同流,对此原委,文中只用“ ”一语概括。 2、辞官后, 他(王羲之)曾“ ”(4个字)于名山大川之间,遍游东方诸郡,并泛舟出海。 [这第一句话深刻揭示了王羲之傲俗超群性格气质形成的根源,这也是他清心寡欲,学成书法的深厚的思想基础 。] 类似于王羲之的人,历史上还有其人,如 ,他就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而成为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又被称为 , 时人,曾学过他的课文有 。 3、从结构上说,“ ”一语,为上文考证墨池遗址增加傍证,又为下文发表议论提供了依据,实起着 的作用 。 4、据载王羲之书法当初不如当时的书法家们,到了晚年才写得特别精妙。文中说明这一历史事实的句子是: 。 5、作者紧紧抓住“ ”这三字,作为本文立论的重要根据, 这就抓到了问题的根本, 自 然 地 作 出正确的论断:“ ”,语气委婉而又十分肯定,其实上文的“ ”(8个字)的感人事迹,也可作为此处 的证据。 6、在第三句中,作者仅用“ ”这一字引出下文,从 面指出后人书法不及王羲之的原因。 7、本节中作者主要是为了揭示出“ ”的全文主旨,表明“ ”(4个字)的写作意图,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
8、作者认为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 9、作者作这篇“记”的缘由是 。(用原句回答)
10、佳句赏析: 例如:①“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②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表层进的设问句表达。问中有答,以问代叙代议,用疑问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语气。钻研技艺需要刻苦自励,深造道德,则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励了。这里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明力量。
第 三 节
一、基础类: 1、惟王君之心: 。 2、今为州学舍: 。古代学校的名称还有: 庠 序 国学 乡学 等。 3、教授王君盛: ,古代的学官名还有: 司业 博士 祭酒 等,“教授”今意义为: 。4、恐其不章也: ,有关这个通假字的成语有 欲盖弥彰 ,彰善惮恶 。 5、于楹间以揭( )之: 6、虽一能不以废: 。 7、及乎其迹: 。 8、其 亦欲 推 其 事,以 勉 其 学者: ,“学者”今意义指 9、尚之如此: 。 10、仁人 庄士: 。11、遗 风 余 思:
。12、被 于 来世: ,被坚执锐:
13、何如哉: 。 1、文中补写墨池现状的句子是
二、理解类: 。2、说明王盛对王羲之表彰之意的句子是: 。 3、交代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 4、在第4、5句中,作者写他对王君这样做的用心的思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就王君仰慕王羲之而言:“ ”;一层是结合王君特殊身份,勉励求学者而发的 。两层意思全属 之词,因而都用了 口气。 5、表明王盛仰慕王羲之的句子的 6、勉励求学者的句子是 。 7、一方面点出了王盛此举的苦心,同时也是作者作“记”的深意所在的四字短语是“ ” 这四字就结构而言,又可看作是上文“ ” 这一全文主旨的具体阐发。 8、文章用“ 何如哉”三个字作结,作用是: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说破,而由读者自己去体味,这就产生了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9、文章以“ ” 的“ ” (8个字)必将长期流传,产生深远影响作结,作用是:这对于当时的学子文人,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收到了深化主题的艺术功效。
10、佳句赏析: ⑴ “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⑵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作者在阐明王君用意时,也用了设问句,用推测性语气,显得委婉深沉,语重心长,而又切合于实情;因为作者只是从对方题匾、求记来加以体会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语气,难免失之粗率。
全 文 综 合 扩 展 训 练:
一:文章题材: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 《核 舟 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记》————说理散文———— 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 名: 曾巩,字:子固; 时:北宋时人 ;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 评:“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称之为 南丰先生 ,卒谥 “文定”。 作:《元丰类稿》 。《宋史》说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三、思考题: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⑶本文以 为线索,联系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阐明了 的道理。
四、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①、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③“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表层进的设问句表达。问中有答,以问代叙代议,用疑问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语气。钻研技艺需要刻苦自励,深造道德,则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励了。这里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明力量。
⑤“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⑥ 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作者在阐明王君用意时,也用了设问句,用推测性语气,显得委婉深沉,语重心长,而又切合于实情;因为作者只是从对方题匾、求记来加以体会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语气,难免失之粗率。
7、“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与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这里的设问句用“何如哉”三字作结非常妙,妙就妙在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说破,而由读者自己去体味,这就产生了意在言外、寻味无穷的艺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墨池记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 |
下一篇文章: 诗词五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