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能按照斜捺和平捺的书写方法写好三个例字。 教学重点: 斜捺和平捺的运笔方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教学难点: 斜捺和平捺的运笔方法和三个例字的写法。 教学准备: 范字挂图、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习用具。 2.做好写字前的准备。 二、复习旧知。 撇的形态特点和运笔方法分别是怎样的? 三、学习新知。 1.导入板书:捺。 2.出示画有刀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刀的特点;再出示挂图上的捺画,对比刀和捺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观察捺画的形态特点,然后老师总结特点;学生读口诀。捺画的形态特点:捺画像把刀,身宽两头小。
[NextPage]
3.分析斜捺和平捺的不同之处。 捺有斜捺、平捺之分。斜捺:头部斜而尖,身斜右下,上细下粗,上边直带弯,下边成大角,尾平斜尖。起笔紧靠在左上格中部,斜向右下格中部收笔。平捺:头部横平短,身平斜右下,尾部向右平伸。起笔左米格中部横中线上边,平斜到右下格横中线下边。 4.学习斜捺和平捺的运笔步骤,练习书写斜捺和平捺。老师巡堂辅导检查。斜捺的运笔步骤:(1)顺:顺锋起笔,头部尖,行稍轻而自然;(2)斜:向右下斜按;(3)按:边行笔边按,到转笔处接到适当宽度稍停;(4)拉:提笔时边提边拉到离开纸面后,捺尾出尖。平捺的运笔步骤:(1)折锋起笔;(2)转锋右横,使头部成短横状;(3)向右斜下按;(4)同长捺的(3)(4)步。 5.组织学生观察三个例字的组合规律。(教师边讲解边范写。) 人:由一斜撇和一斜捺组成,斜撇起笔在上米格竖中线中部;向左下直斜,捺起撇画的头部,斜向右下捺出。撇尾和捺尾同高。 大:由长横、弯撇和斜捺组成。横起笔与左米格横中线中部,稍向上倾斜,在右半格横中线中部稍上面收笔。弯撇紧靠竖中线向下行笔,经过交点向左下斜弯提笔出锋。捺在横和撇的相交处下面一点起笔斜向右下捺出,撇尾和捺尾平齐。 还:半包围结构,左下包右上。走之儿的捺要长,以托住上部。被包部件“不”略偏向右,其斜撇要稍短些,起于横中,垂露竖起于撇的中上部,紧靠竖中线,点写在横中线上。走之儿的点与“不”的横同高,第二笔横折折撇起笔紧靠横中线,第三笔平捺起笔出头,要写长,右边过被包围部分再提笔出尖。 6.组织学生完成三个例字的书写练习,开展“书法竞赛”活动,评出优秀作品。 四、课堂小结。 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积累谚语。 2.积累意思相对的成语。 3.练习将句子写得具体、增强表达能力。 4.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注意姿势端正。 5.练习转述故事并写故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 转述故事、写故事 教学准备 1.收集谚语、意思相对的成语。 2.阅读类似的故事。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读一读这几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讨论 ①明确:它们是反义词,意思相对的成语。 ②理解词语,相互解疑,教师点拨。 ③选词说话。 3.交流积累类似的成语。 如:胆大包天——胆小如鼠事半功倍——事倍功半 一心一意——心猿意马滔滔不绝——吞吞吐吐 ①读一读,记一记这些词语。 ②积累类似的词语。 二、读谚语。 1.自读谚语。思考:你有什么体会? 2.学生汇报。 你对哪个谚语印象最深?它的意思是什么? 3.读读背背这些谚语。 4.积累相关的谚语。 如: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三、仿例写读。 1.学生自由读例句。体会对比例句中前后两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2.教师指导完成第一句,引导学生将句子写具体。 3.学生单独完成其余的。 4.教师点评,指导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 一、阅读欣赏。 《智烧敌舰》 1.自由读短文。 要求:读准发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换、挖地雷。 3.指名分节朗读短文。 4.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①阿基米德用什么方法烧毁了敌舰? ②这里有什么科学道理? 5.全班交流。 6.补充“词语库”。 二、练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交流:如何写好这些字。 3.教师重点指导写“催”字。 注意笔顺。 4.指名上台示范。 5.评议。 第三、四课时 一、听故事。 要求:认真听《一叶障目》这个故事或其他故事,边听边思考: 1.这个故事主人公是谁? 2.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果如何? 二、讲故事。 要求:转述时要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力求生动,并说说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想。 1.指导。 说一说哪些那些情节应该细致、生动地描绘? 2.组内讲故事。 3.指名转述故事,评议。 三、写故事。 1.习作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2.学生修改自己的或他人的习作,互评优点。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