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2.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说明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只能判断红领巾上的三个角都不是直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在编排上,不管是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还是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教学建议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几何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4.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下册)
江苏省连云港海州实验中学 王磊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课件的观赏和对试验的具体操作,让学生们理解 “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的具体描述,增加孩子们的理论水平. 让学生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2. 能力目标:采取老师点拨孩子们自己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的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培养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渗透辨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从对概率的感受拓展到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孩子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加孩子们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 并增加孩子们的实践知识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经历活动过程,加强与他人交流和协作,发展思维能力,增强人文意识.
三、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四、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实践创新
[NextPage]
五、教具准备:PowerPoint Flash 计算机投影仪 乒乓球若干 塑料袋 一副扑克
六、教学设计: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情
境
创
设
|
前
言
部
分 |
1、 教师用投影仪给出课件,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教师出示教材第195页的三副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
观察图片,产生兴趣.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
1、 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让孩子们感觉到本章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新知.
2、 通过课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现象,如果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思考,就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探
究
活
动
|
发
现
探
究 |
1、在课件中打出标题,明确本节课的研究方向.
2、教师出示教材第196页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 |
从生活现象到数学问题,自然过渡,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利用课件中的实例演示,引导学生积极的展开思维,加深印象,使学生掌握“三个事件”的概念,并能初步的和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结合. 形成自己独有的对概念的理解,学会判别“三个事件”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推理,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方法。并在研讨的过程中总结概念,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总结.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玩中学”是他们最高兴做的事情,提高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增进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做到人文教学.
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而许多人的力量是大的,让所有人都动起来,举出的例子肯定要比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许多,寻求规律与更多的答案,让整个课堂进入高潮. |
研
讨
探
究 |
1、 教师介绍“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 在介绍概念的过程中穿插着实例,便于让孩子们理解.
2、 用课件提出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判断属于哪些事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根据本节的引入部分,将问题变通,提出2个新问题,用课件给出,让学生回答问题.
4、 让学生们玩抽扑克牌的游戏,用课件打出背景问题,让学生们一边“玩”,一边学习.
|
掌握概念,能灵活的运用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
观察思考,猜想推理,小组回答问题.
参与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
发
散
探
究 |
1、 以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分析分别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三个事件”,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成果,感受“三个事件”.
2、 让学生玩摸彩球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三个事件”的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3、 给出一些练习,让孩子们回答,老师点拨、纠正和表扬赞赏. |
孩子们分组交流、合作探索,教师予以点拨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小结 |
请大家谈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1、 学会了怎样判断“三个事件“.
2、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了,我们要保护环境. |
学生畅所欲言 |
师生共同小结,达到师生胡动,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再度达到高潮. |
|
作业 |
书本P198 习题 14.1中的三个题目 |
完成作业 |
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
|
|
|
|
|
|
|
|
|
|
|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本节课来说,它的内容很生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正确的判断“三个事件”是最需要老师们去琢磨的。
我在教学的时候,整个内容与活动架设在师生真实的感情基础上,以“生活 数学”、“活动 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和老师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的状态,大家都容易在生活中找到例子,加快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进程。由于本市老师的教材都是统一的,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精简了一下,不够都能在教参和附件的课件中找到相关的资料。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要赞赏学生,鼓励他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把学生的活动设计放在首位,把知识的教学融与活动之中,确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和能力。
以上观点只代表本人的一家只词,欢迎给位老师与我交流提出宝贵意见,共商课改之大事.
课程名称:统计学 开设单位:统计学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 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管理会计,证券分析技术、保险精算,特别是统计专业高年级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课时数:4×18=72课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电脑操作。 考核方法:期末书面测试、调查设计和分析报告、统计软件操作解题。 指定教材:《统计学教程》上海财大出版社1999年 参考教材:《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1 《现代经济管理统计方法》([美]W•门登霍尔,J•E•雷恩缪斯著,王寿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1998年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苏均和主编)上海财大出版社1999.1
[NextPage]
讲授提纲
课时 授课内容 讲 授 要 点 辅助手段 阅 读 书 目 数 学 目 标 2 绪论 •统计学的 产生与发 展 •统计学的 性质和特 点 •统计的三种涵义 •统计实践的简史 •统计学产生与发 展简史 •统计学的学科性 质和研究对象 •统计学方法体系 的核心 •统计学学科体系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指定教材第一章 第一、二节陈善林《统计发展史》第一、二章李惠村《欧美统计学派发展简史》 了解统计的科学涵义和统计与统计科学发展的概况,明确认识统计学的学科性质,掌握其方法体系的核心及其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了解统计学科的体系 2 •统计学中 几个重要 的基本概 念 •统计测定 的层次 •统计总体的特点 •指标与指标体系 •变量的不同类型 •统计测定的四个 层次 •四个层次的关系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指定教材第三节
指定教材第四节 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对客观事物进行统计测定即量化的程度有层次之分 2
2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统计调查 的组织方 式(一) •统计调查 的组织方 式(二)
•普查、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统计 报表制度 •抽样调查的基本 组织方式和方法
课堂讨论
指定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指定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掌握这几种调查组织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掌握抽样调查的特点及其基本的组织方式和方法
课时 授课内容 讲 授 要 点 辅助手段 阅 读 书 目 数 学 目 标 2 •调查方案 设计 •调查方案的主要 内容 •调查表与问卷设 计 实例介绍 选题设计方案组织课外调查 指定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掌握调查方案设计要领,能实际地组织调查工作 3 •统计分组 和变量数 列 •统计表与 统计图 •统计分组的重要 作用 •分组和变量数列 的形式 •统计表和统计图 的设计 实例介绍 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课外练习 指定教材第二章 第四、五节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第三、四章 掌握分组与变量数列编制的原则,能实际地设计统计表和统计图 2 第三章 综合指标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总量指标的概念 和作用 •总量指标的分类 •几个重要的国民 经济总量指标 •各种相对指标的 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