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反驳”是指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逻辑”是指事物客观的规律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乌塔认为爱孩子和不让孩子单独出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乌塔先是举出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在长辈爱孩子的情况下孩子可以单独出门,然后说她不同意中国家庭管理孩子的做法,认为作者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乌塔的话不多,但是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特别是她只有14岁就能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能切中要害,这充分体现出,乌塔在生活上独立的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独立。 (2)对词语的理解。 惬意:这里是很满意、很舒服的意思。 语塞:指不知怎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可以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本课的教学,教师应侧重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乌塔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可以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中确定一两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的基本问题要抓住自立精神这一中心,如: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在讨论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3课后,可以联系本组语文园地中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一写“从《乌塔》想到的”;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课上讨论的情况讲给父母听,听听父母的意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适当的时候排练演出。
重点生字 漱:shù 含水荡洗口腔:漱口。洗漱。盥漱(洗手或漱口)。 笔画数:14;部首:氵; 笔顺编号:44112512343534 造句:饭后漱口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萨:(薩)sà 〔菩萨〕见“〔萨满〕跳神作法的男巫。姓。菩”。 笔画数:11;部首:艹; 笔顺编号:12252414313 造句:菩萨是劳动人民心中善良慈悲的象征。 腊:(臘)xī 干肉:“噬腊肉,遇毒。”晾干:“燃得而腊之以为饵。”皮肤皴皱。 笔画数:12;部首:月; 笔顺编号:351112212511 造句:北方的腊月大雪纷飞。 逻:(邏)luó 巡察:巡逻。逻吏(巡逻官)。逻骑。逻卒。遮拦:“蛛蝥结网工遮逻”。 笔画数:11;部首:辶; 笔顺编号:25221354454 造句:附近小区每到深夜都有巡警在巡逻。 辑:(輯)jí 聚集,特指聚集材料编书:辑录。辑要。辑逸。编辑。纂辑。聚集很多材料而成的书刊:丛书第一辑。和,和睦:辑睦。敛,拖着不便脱落。古同“缉”,连缀。古代称协调驾车的众马。 笔画数:13;部首:车; 笔顺编号:1521251122111 造句:小雪的妈妈是出版社的编辑。
● 重点词语 惬意:这里是很满意、很舒服的意思。 语塞:指不知怎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4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 课文重点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 相关知识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 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教学课本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火柴、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画面):人们在欣赏文艺演出时,经常会看到舞台上"白烟滚滚",以渲染气氛。 问:你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吗?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新课讲授: 1.实验探究:人工造"雪" (1)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缓慢加热; 二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瓶底有无液态物质出现。 (2)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①:固态的樟脑丸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丸蒸气; ②:气态的樟脑丸蒸气要冷却后方可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丸粉。 布置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42填空。此时教师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NextPage]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2)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6、2-37实例。并在(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进行投影)。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3"生活、物理、社会",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及过程。师生共同分析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升华-→凝华-→熔化。 三.课堂小结:由学生叙述本节所学的基础知识。 四.当堂巩固:(投影) 1.分析教室玻璃内表面"窗花"形成的原因。 2.在低于0℃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白炽灯泡通常做成"梨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电灯泡做成梨形有什么道理? 2.雾凇是一种冰雪美景,吉林市的雾凇更是特别,它与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齐名,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奇观。查找资料,找出"雾凇美景为何吉林独俏"的原因。 3.导学评价P32 T3、4、6 观赏投影的画面并认真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渴望知道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