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
(珠海市第六中学招明乐)
目的要求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阅读时要认真领会。 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诣 骥
要点难点
认真揣摩、体会以下要点: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他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憎恶趋膻逐臭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他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决心去职归田。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苦闷和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至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则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段落大意
分三部分 一(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 三(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主题思想
全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写作特点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序展开记叙,从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而再寻未果而告终。文章剪裁得体,开头结尾略写,因为这些只作为引起和余韵。中间实写渔人在桃源中所见所闻,先写概貌,再写人物的交谈,逐步深入,因为这是文章的主体,反映桃源的实况,故不厌其详,突出了中心。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以简练生动的语言,把这个幽美的境界,描绘得明丽如画,亲切逼真,有色有声,若有其事,如见其人,特别是借助于当时的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的规往,增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感,使人为之神往。但以后无人问津,写得又实又虚,似真似幻,表明桃源虽好,但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作业练习
一 朗读课文第一段。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二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句。 渔人说的是桃源人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事,如果一一写出来,就显得累赘了。另外,联系上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下文:“皆叹惋”,可以推知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听过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三△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四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完整的话,表明你的意见。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五 “咸”“并”“俱”“具”在文言里有时跟“皆”一样,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都”,有时又不一样。看看下边句子中黑字哪些能用“皆”代替,哪些不能。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5. 问所从来,具答之 培养文言语感,体会这些副词的不同用法。 1.可用“皆”代替。 2.可用“皆”代替。 3.不能用“皆”代替,“并”在这里是“同时”“一起”的意思。 4.可用“皆”代替。 5.不能用“皆”代替,“具”在这里是“祥尽”的意思。 六 背诵全文 (2)省略宾语。例如: ①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 4.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词组。例如:
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教学新理念)课程桃花源 教学资料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2《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把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显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指导学生西双版纳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尝试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想和健全人格,实现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教法分析 教师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