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 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多说、多做,在想、说、做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课堂开展了大量学生活动,时间较紧,适当地将一些有拓展空间和拓展必要的内容,如“绿色消费”,交给学生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分组活动,上网查询、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以达到一节约课堂时间,二延伸课堂教学,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维目标。 4. 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性养育。 5. 回归生活: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学中所采用材料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新教材本身也是图文并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2) 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重视人性养育。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课堂时间共40分钟。教师用18分钟,学生用22分钟) (一)课前探究: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进行探究。 1.布置学生设计问卷,分组深入学校与社区,调查深圳中学生消费观现状 ,并撰写调查小报告。 2.布置学生收集、准备资料。(有些资料可在调查时收集) (1)方法:上网收集、实地拍摄、演绎小品、自绘漫画等 (2)主题:中学生奢侈浪费纪实片(建议:实地拍摄) 中学生盲目从众实例(建议:演绎并拍摄小品) 中学生消费破坏环境实例(建议:实地拍摄) 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故事谚语等(建议:上网收集) (注:学生根据自己特长、爱好,选择主题与小组以及准备资料的方式) (设计意图:A 以学生为本。活动内容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主题,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开展。调动积极性,增强针对性,增强说服力,提高实效性。B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做。C 全面塑造人才,培养综合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表达表演等能力。D 回归生活。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剖析生活事例,,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政治教学回归生活。) (二)导入新课:2分钟 学生代表用多媒体展示: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表格、文字) 教师点评:略 教师导入新课:调查表明:中学生消费存在许多误区,树立正 确的消费观十分必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这一主题。 板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新课教学 35分钟 回放: 问卷调查结果(表格、文字) 提问:深圳中学生的多彩的消费方式是由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引发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由四种消费心理引发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1. 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详细内容,并思考相关提问: 提问:这四种消费方式有何正(负)面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正、负面影响)(强调适度)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正、负面影响)(强调适度)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负面影响)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正面影响) (设计意图:本块内容简单,交给学生自学,简单提问、归纳即可) 教师转承:综上可知,消费是否正确影响自己、他人、社会。 因此,我们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板书:2.正确的消费原则(重点) 学生代表展示: 深圳中学生奢侈浪费纪实片(实地拍摄) 提问:上述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略 教师转承:启示:我们要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板书:(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拓展提问:适度消费是否是要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不是。适度消费不是不适当地抑制消费 深度讨论:如何把握消费的度?(引导:不浪费、不抑制)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过度消费、抑制消费、适度消费(图片、漫画) 教师归纳: 适度消费要与家情、国情相适应,不浪费、不抑制。 拓展提问:适度消费与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矛盾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不矛盾。国家鼓励适度消费,而不是过度消费。 (设计“深度讨论”、“拓展提问”意图:适度挖掘教材,加深 理解;适度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拓宽知识面) 学生代表展示:学生自导、自演、自拍小品:从众消费 (注:若时间不够,可随堂改为由教师展示有关内容) 教师提问:从众消费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启示:我们要坚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原则 板书:(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布置学生观看课本上的漫画:精神、物质消费不协调 提问:重视这一问题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略) (注:此提问为深化拓展内容,若时间不够,可改课堂回答为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因课堂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而活动时间无法精确控制,因此,课堂设计一定要有机动性。做到“活而不乱”。教师不能被学生的活动牵着鼻子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