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 找议论文的论点:一篇议论文,一般说来论点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读者比较容易捕捉。论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规律,有时标题就是论点,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有时论点在论述的过程中,如《想和做》;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哨子"一文,依次运用了六个事例,从六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他们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这一论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哨子》,作者富兰克林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者,科学家。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贡献,发明了避雷针。他年轻时注意培养美德,要求自己每天晚上自省日间的某些过失,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二、指导预习 ①提示预习要点:(投影或用小黑板出示) 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B、本文是怎样列举"哨子"现象,从中归纳引出论点的? C、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生动活泼的特点。 ②学生各自阅读课文并完成作业: A、利用工具书,识记生疏的词语 B、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请你为本文重拟一个标题,要体现中心论点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以"哨子"为标题,新鲜不落俗套,这个标题提示了论述的缘由。可以另拟标题:《从"哨子"谈起》或《莫错估事物的价值,应该追求有真正价值的事物》。 C、课文第一段用的五次"哨子",同后面用的九次"哨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第一段中用的五次"哨子"是指生活中的实物,即能吹响的器物。第二段用的"哨子",比喻"不必要的东西"。第三至十段用的八次"哨子"比喻许多人所追求的对其价值作出错误估价的事物,除第三段的"哨子"是泛指外,从第四段起,所有的"哨子"在文内还有特指,如第四段的"哨子"比喻"恩宠荣禄"(权势);第五段的"哨子"比喻"名望",第六段的"哨子"比喻"财产"等等。 三、研读课文 ①先齐读课文,再分组讨论全文的结构层次(组内推选代表讲解,其他同学补充)。 ②老师指导归纳:全文分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叙述自己的一个生活实例:为"哨子"付出过高的价钱,带来忏悔;从"哨子"事件中吸取教训,从而常常受益。 第二部分:列举自己观察到社会上的各种类型的"哨子"现象,从中引出论点。 四、研究回答"预习要点" ①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 ① 文中怎样列举"哨子"现象,从中归纳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作者亲身经历(包括观察)的生活实例中提出论 点,给人以启示。先叙作者幼年时一个生活实例并归结出经验教训,由此对一个"哨子"的价值作出了错误的估价,因而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价钱"。因此而"懊恼"、"悔恨"。 接着,课文以"哨子"比喻对其价值作出错误估价的事物。一一列举评述: A、"哨子"--恩宠荣禄"(权势); B、"哨子"--所谓"名望"; C、"哨子"--"财产"; D、"哨子"--寻欢作乐; E、"哨子"--远远超出生活水平的享受; F、"哨子"--依从父母之命或贪求荣华付出了太高的代价。从而引出中心论点。 ② 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生动活泼的特点。 评述"哨子"现象时,有4次用第三人称(他或她),2次用 第二人称(你);既有陈述,又有感叹;分别用"过高的代价" ,"太高的代价"、"太高太高的代价"的语句。这样略有变化的论述,既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又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词语褒贬分明(如慷慨无私、精致、温顺、人面兽心、寻欢作乐、恶劣等),使语言鲜明有力。 五、 纳小结 本文从生活各个方面,依次列举种种事例,证明同一论点, 是议论文中不多见的样式。课文最后1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某些人的悲苦是由于对事物作出错误估价造成的,从而告诉我们,只要正确估价事物的价值,才能始终保持身心的快乐。 六、课后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②说说"付出了太高的代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具体文字回答) ③第二段表明作者对他们怎样的态度:(答案为C) A、同情 B、嘲弄 C、痛惜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③ 体会本文通过对"哨子"的论述而提出论点的写作思路。
语言的得体 茂县中学 授课教师:邓永军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 2、联系实际,对生活中的语言规律进行整理、总结。 能力目标:能基本掌握语言运用的有关因素,并能对给出的练习作较为准确的理解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人。 学习重点: 整理、总结语言运用的规律 学习难点: 对一些实例进行准确的分析 教学方法:引导 协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引入 师:“你,站起来!”(让学生面向大家,学生说出该生的反应——极不情愿) 师:“这位同学,请你站起来,好吗?”(委婉,容易接受) 同学们,这就是用不同的语言,达到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怎么才能在日常交际中把话说的较为完美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 (请客) 学生做简要的理解并分析,再次让学生感受语言得体的重要性,引出探讨的话题——语言的得体
吴建学 一、链接新课标 1、本案例对应的是《思想品德》内容标准“成长中的我”主题中的内容目标1—2和1—6。 2、①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小学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中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③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初中生活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授课思路:本框内容分目,首先学习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初中生活新体验”。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学和小学相比,无论在同学、老师、校园环境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七年级新生带来新鲜感,让学生体验初中新生活,珍惜新起点。其次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第二目“珍视新友谊”和第三目“与新朋友结伴同行”。因为在进入中学最初的阶段,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能否适应中学生活的问题。而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能迅速地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也许历时三年也未能建立起来。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案特色: 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在初中生活中的新体验和新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2、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3、认识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 (二) 能力目标 1、面向新的学习生活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2、 培养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初中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2、通过系列活动感受到积极交往的乐趣,珍惜同学友谊,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积极培养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初中生活新环境,珍惜新起点 难点:如何通过积极的交往在同学中建立友谊。与同学结伴成长 六、教法及教具 教法:图例、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1课时 八、具体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前言(板书) 教师在正式组织本单元教学前,先让学生翻翻上册的教科书,让他们与同桌分享看到如此精美、漂亮的教科书的心情。并利用好本书的“前言”,简明扼要地介绍思想品德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本书的特点及学习上要注意的问题。以上处理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严肃的、说教的。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留下美好的印象,憧憬着将来的学习,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 讲授新课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板书) 第一框 新学校、新同学(板书) (一) 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活动1:校园里的新鲜事 ①设计目的: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②准备工作:因为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生又是七年级新生,所以教师可事先为学生提供介绍学校情况的资料,可相应作以下准备: A、准备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风等资料,并编成若干竞猜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