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鞭子) 策勋十二转 (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承连词,来) 4、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思考书后探究●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