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主题。
(5)语言简练生动
全文只有222个字,极精练地写出了一个有名的战例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事由。“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话“何以战?”开门入正题,免去了君臣相见的繁文缛节的叙述。“齐人三鼓”一句,就包括了齐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击鼓进击鲁军而鲁军未出击,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取胜的急切心理。两个“可矣”就包括了鲁军进军的情况。“齐师败绩”四个字就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状。
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辞约而意丰,言简而意明。
4.语言揣摩
★中心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句话是曹刿的政治主张,即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这句话同时也是总结句。
★重点句:(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句话说明曹刿对战争已胸有成竹,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2)“何以战?”
这句话显示了曹刿锐利的战略眼光,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曹刿提出“何以战?”的问题,就是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是曹刿战后的议论,是全文的重点,它表现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进一步说明了曹刿的确是一位“远谋”的军事家。这句话同时也是总结句。
★深意句: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