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形式把握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论战”部分(一、三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二段)写得略。“论战”部分紧扣一个“论”字,详细写曹刿的言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的作战条件,战后总结胜利经验,这反映曹刿的“远谋”──高明的战略战术。作战部分重点写曹刿的两个“未可”与“可矣”的英明决断,突出他在战场上的“远谋”。作战部分(第二段)的叙述为第三段的“论”作铺垫,第三段的“论”就是根据两个“未可”与“可矣”展开的。
其他内容如君臣相见之礼,战前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的具体过程等都一字未提,因为这些与“论战”无关或关系不大,也与突出曹刿的“远谋”无关或关系不大。
(2)过渡自然,上下勾连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二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相连。这样,使文章三个段落浑然一体。
(3)前后照应,因果分明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二、三段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公问其故”照应。
第二段的两个“未可”与两个“可矣”照应。
第三段的“一鼓作气”照应第二段的“公将鼓之”而曹刿曰“未可”;“彼竭我盈”照应第二段“齐人三鼓”时曹刿曰“可矣”。“大国难测”照应第二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阻之曰“未可”,到有利时机才曰:“可矣”。
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