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著作中全文引述此文并进行了精要的分析:“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见识,也有谋略。“论战”是对战争的议论。《左传》中的这段文章,主要不是记述战争的经过,而是记述曹刿的“论战”,故编者给这段文章加了一个标题,叫《曹刿论战》。
(2)内容层次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
这段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乃入见)文章开门见山,用十个字就点明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匆忙迎战的态度。紧凑简短的叙述烘托了作战之前的紧张气氛。在这紧迫时刻,曹刿出于爱国热情,不顾乡人劝阻,主动请见。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不多,却突出表现了曹刿的卓越见识。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战则请从”)写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两人的谈话。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去和齐国作战,鲁庄公讲了衣食分人、祭神弗加和断狱以情三个方面的依据。庄公所讲的这三条依据,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第三条是为广大人民办好事的。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曹刿认为,断狱以情,则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把战争的胜利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这正是曹刿的“远谋”──政治远见与正确的战略思想。
对话的最后,曹刿又主动提出参加作战的请求,自然过渡到下文。
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
公将鼓于齐军气盛之时,曹刿阻止,因为进军时机未到。到齐人三鼓之时,曹刿才认为可以进军,于是“齐师败绩”。公将驰于不明齐军退却真相之时,曹刿阻止,当他下视齐军车辙与眺望齐军军旗之后,才让庄公“逐齐师”。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之下,鲁国终于取得了胜利,事实再次证明了曹刿的“远谋”。
值得注意的是,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东西很多。但是作者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的其他情况,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这正是作者在文章剪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写作技巧。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再次印证了前边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地引出曹刿的论述。
曹刿的论述分两层意思。1.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进军,所以能克敌制胜。这种见解,在战略思想上是相当高明的。2.大国难测,防埋伏,待敌方“辙乱”“旗靡”之后才追击敌人。这是曹刿的战术思想。曹刿的论述有理有据,是以弱胜强的经验总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