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五首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潼关、石壕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下了一组诗。可是长安被占,诗人被俘,在长安城时,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三)朗读诗歌,正字音,正确停顿。 (四)赏析诗歌 1、首联写什么景象?你怎样理解“草木深”? 明确: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的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含着作者无限的感慨。 2、颔联中的“花”、“鸟”怎会使作者“溅泪”、“惊心”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由于感伤国家破败,看到美丽的花、听到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感伤。 《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五)主题 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四、欣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作者简介 岑参,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天宝13年再度出塞,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死于成都旅舍。 岑参善于应用多变的笔触,新奇的想象,磅礴的气势,表现塞外的山川景物和战争场面,给人以惊险、奇伟的感觉,形成“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有《岑嘉州集》。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轮台期间。 (二)朗读诗歌,正字音,正确断句。 cén shēn qīn yǐn qiāng pí pā qiú 岑 参 锦 衾 饮 归客 羌 笛 琵 琶 狐 裘 (三)赏析诗歌: 1、全诗结构: 第一部分(前十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景象。 第二部分(后八句),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 2、诗的前四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疾风暴雪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你认为这个比喻句用得好吗? 明确:视觉角度。作者把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比喻成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3、哪几句是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作顺序是什么? 明确:次六句写酷寒的军营生活。运用反衬的手法,先着意写“珠帘”、“罗幕”,以见主人地位之尊贵,取暖设施之优越;但是穿“狐裘”、盖“锦衾”仍觉寒冷异常,乃至都护也手脚僵直,拉不开弓,穿不上甲。“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帐外,仍紧扣“寒”来写。 4、这首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略。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运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6、诗人面对边塞的冰天雪地,展开想象,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手法,描绘出壮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映衬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边将士不堪忍受的怨怅之情;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夸张手法,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 (四)主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五)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诗 人用浓笔重彩勾勒出一幅幅壮阔的画面,在诗人的心目中,边地虽苦寒,但不觉其苦;主客离别虽依依难舍,但不觉其缠绵。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其气势磅礴,精神昂扬,色彩鲜明,风格别致,不愧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 五、欣赏《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深入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 (二)朗读全词。 (三)赏析全词。 1、在上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词人选取了风、月、蝉、鹊这些寻常景物,经过巧妙组合,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惊鹊”、“鸣蝉”似写动实写静,以动衬静。 2、上片,夜色清幽,气氛恬静,那么下片则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确:由近而远,着力描写远处的 “星”、“雨”、“茅店”、“路”“溪桥”,与上片清幽、恬静的氛围相映成趣。 3、如何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 明确: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鸣,在他听来,俨然是蛙儿们在 “说丰年”。 4、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这句中看出: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词人因醉心丰收景象而竟忘了自己的位置,反映了词人当时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 (四)主题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因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心情和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 (五)小结 《西江月》,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丰年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映衬的两句诗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诗词五首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墨池记 |
下一篇文章: 曹刿论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