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瀑布的葬礼》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大瀑布的葬礼》课文简说
阅读课文,一连串的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涌现出来。“葬礼”,通常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悼活动,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为什么呢?而且这个葬礼居然由国家总统亲自主持,规格如此之高,这又是为什么?作者通过这次特殊的葬礼,意欲告诉人们些什么?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选编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由壮观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是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一、对句子的理解 1、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此句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大瀑布“雄伟壮观”的美。“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运用数字形象地说明瀑布流量巨大、速度极快;“飞流直下”写出了大瀑布咆哮而下的宏伟气势。作者花较多的笔墨描写大瀑布,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起到与下文对比的作用。 2、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把逐渐枯竭的瀑布比喻成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老人,触动读者的心弦,激起读者的悲伤之情。这样作比,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现状,引起人们的警觉,并与前面的壮观之美形成对比,让人感伤、悲怀、震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瀑布无限眷恋的感情。 3、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大家看,让人悲痛惋惜。把大瀑布的逐渐枯竭、即将消失称之为“悲剧”甚是恰当。正因为大瀑布再无往昔雄姿,已是日暮残年,所以人们自发地汇集于瀑布脚下,菲格雷特总统也正是采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意欲埋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家园的责任心。句末感叹号增强了表达效果。这句话也点明了主题。
二、对词语的理解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 枯槁:(草木)干枯;(面容)憔悴。 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课文中指瀑布即将要完全消失。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一息,一口气。 酋长:部落的首领。 水帘:指瀑布从天而降就像水做的帘子。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建议
1、课文所讲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对学生而言非常陌生,课前可收集大瀑布的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借助一些声像资料,让学生入情入境。 2、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可参考以下教学思路:
⑴ 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归纳。如, (在洲的与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由于毫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这条大瀑布面临,1986年9月,当时的巴西总统,亲自为这条瀑布主持了一个葬礼。) ⑵ 再读课文,想想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的语句。
(有条件的地方观看录像、图片)感受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与如今濒临枯竭的不同景象,对大瀑布的即将消失产生悲痛之感。再指名读出不同语气。 ⑶ 三读课文,想一想,造成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交流:
① 上游建起了水电站。
② 水资源浪费,周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③ 森林破坏,乱砍滥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葬礼是为死去的人举行的,现在大瀑布并未完全消失,人们为什么就举行葬礼了?交流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 ⑷ 用较快的速度回顾全文,想想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抓两点:一是今昔对比;二是首尾照应。 3、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的致辞,课文并未展开,学有余力的班级可组织学生在读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对大瀑布以前和现在不同景象的描写,进行小练笔。此外,本文恰当地运用了许多词句来描写瀑布和游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大瀑布的葬礼》读后感
我在学习了《大瀑布的葬礼》后,心里非常矛盾。因为观看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在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上游建伊泰普水电站则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我矛盾就矛盾在是享受美的感受呢?还是享受物质给人类带来得方便呢? 如果选前者,那在心理感受和视觉方面是非常舒服,但是在电力,灌溉,防洪和运输方面就失去了一些便利。噢,何只是一些,应该是许多!因为在《〈大瀑布的葬礼〉另一种版本》中,介绍到伊泰普水电站的一些作用:伊泰普水电站发出的电力占巴拉圭全国用电量的89%,占巴西全国用电量的35%以上。且不说别的,就单是在电力方面就耽搁了那么多,就不要再提别的了。 如果选择后者,那确实是在电力,灌溉,防洪和运输方面为人们造福了。可为此要使这么美的一个瀑布消失,那也是非常可惜的。说夸张一点,未免有点得不偿失。我想,建这个水电站的人也一定是权衡再三吧! 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确实如此,像这篇文章,大瀑布和水电站就不可能同时存在。再有,像三峡工程啊、各个城市的建新建筑物与保护遗址啊等等,等等的一些事情都是无法十全十美的。所以,这些不可兼得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去评论哪个好哪个不好的。 还有,在《〈大瀑布的葬礼〉另一种版本》中的倒数第二自然段中,解释了“伊泰普”在印第安语中的意思是“会唱歌的石头”,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水电站是用石头做的,而“会唱歌”则是人们对它的一种期望。人们愿伊泰普人工湖将永远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歌唱!这表明了人们将永远怀念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近义词】
清晰──清楚 节制──控制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反义词】
清晰──模糊 消失──出现 浪费──节约 减少──增加
《大瀑布的葬礼》写作特点
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的是一个变化,以前是什么样子,而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这触目惊心的变化更可以带给人们以警醒。 另外文中为具体说明瀑布水多、声响大,还运用了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这些数字带给读者更加直观、更加具体的感受,为读者体会瀑布之大,提供了便利条件。 文章的开头结尾都是以总统主持葬礼来写,起到了前后呼应,强化主题,强化中心的作用。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大瀑布的葬礼》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污染给大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大瀑布的葬礼》句段学习指导
1、课文先交待巴西总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了葬礼,然后用“事情是这样的”一句话转向叙述为什么举行葬礼以及举行葬礼的过程。这种写法很能吸引读者。 这种叙述手法叫倒叙。它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记叙事情时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先发生的事写在后面;但文章的主体仍需用顺序的写法。这样写可造成强烈的悬念,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尤其能突出倒叙部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 2、课文4、5两自然段是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过去的雄奇景象。 这两自然段先写瀑布的壮观景象,再写瀑布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让人仰慕,令人神往。与后面写瀑布的衰败形成反衬,使读者受到震动,引起反思。 3、课文第8自然段写瀑布现在的景象。 这一自然段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现在的悲哀,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并与4、5自然段形成鲜明对比,激起人们深层的思考: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文章中心。 4、最后一自然段借巴西总统的话点明了为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目的是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