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大道之行也 >> 正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
(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老师注意倾听。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大道之行也,孔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
    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有关资料
    有感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之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
    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死因
    【同步练习】(高一上)子路曾皙冉有…
    真挚活泼师生情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21课:子路、曾皙、…
    孔子哲学散论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中…
    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 / 大…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
    朱子语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品味《论语》
    “六经皆史”说《论语》──《丧家狗…
    《论语》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孔子与《论语》
    满城争说孔夫子 孔子应该怎样读?
    了解《论语》读哪些书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
    读《论语》学做人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语言艺术散论
    倾听天命敬畏自然──今天怎样重新认…
    重新解读孔子的仁
    《论语》可以庸俗化地阅读吗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论语》学习体会
    《论语》十则测试题2
    《论语》十则及译文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研读教案
    《论语》十则测试题
    《论语》十则练习
    重读《论语》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新课标)原文精典分析
    李研的《〈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分组教学案例--《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说课稿2
    《〈论语〉十则》创新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3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2
    《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论语十则》说课稿4
    《论语》十则导入及分析
    《〈论语〉十则》典题例析
    《〈论语〉十则》译文
    孔子的做人格言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说课稿3
    论语评析
    课文《〈论语〉十则》研讨
    论语教学简析
    《论语》十则·习题精选
    《论语》十则·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教案示例
    论语分析
    《论语十则》 综合资源
    《论语》常读常新
    《圣经》《论语》比较谈
    论孔子的天命、人性及政治价值依据
    近百年的儒学与《论语》热
    探源溯流说《论语》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关于《论语》中的“信”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
    孔子“四治”思想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遗产”
    《论语》心得点滴
    《论语》的头和尾
    读《论语》札记
    温暖的《论语》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孔子生平
    《论语》关于治国与安邦的道理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论语》中的成语
    论孔子的好学精神
    《论语》:我的第一书
    读《论语》,谈孔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新解
    《论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介绍
    《论语》精义管见
    孔子在亚洲的影响
    《论语》电子教材
    《论语》教学建议
    《论语》导读教学要点
    家仁德、组仁德、国仁德、世仁德──…
    《论语》探究──孔门弟子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孔子年谱
    孔子政治生涯
    孔子名言
    “长人”十五志于学
    杏坛讲学──教育家孔子
    孔子身世
    孔子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论语》相关资料
    半部《论语》作门票
    再读《论语》有感
    学《论语》的下手处
    读《论语》的方法
    《论语》古今
    立言与行教:重读《论语》
    《论语》热,何处最吃紧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也谈《论语》的得名
    《论语》导读
    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定位及命运
    孔子酒醉枣子集
    孔子重“和”
    《〈论语〉十则》生字注音
    德政与无为而治
    从《论语》中解读孔子仕途辛酸史
    半部《论语》能否治天下
    《论语》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一百人心中有一百种读法──说说《论…
    今日为何读《论语》
    解读《论语》的语言魔力
    《论语》,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孔子教学思想浅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4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教学需相长 情理要交融──《论语》…
    如何理解“中庸”?
    寻求人生的最高境界──解读《论语》…
    谈“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和谐社…
    《论语》在各个朝代的命运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尊师爱生…
    《论语十则》说课稿
    曲阜:因孔子而存在
    《论语》学法指导
    《论语》难句解析
    《论语》读后感
    《论语》之我见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论辩切磋…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课文导入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论语》全文3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全文翻译 (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孔子哲言──政治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课时训练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全文翻译 (一)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孔子哲言──论学习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孔子的政治生涯
    历代评孔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二
    《〈论语〉十则》电子教材
    《〈论语〉十则》整体把握
    《〈论语〉十则》问题研究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3
    《〈论语〉十则》教学建议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参考图片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孔子的教育生涯
    孔子思想学说
    孔门弟子简介
    孔子年谱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孔子简介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建议
    世界遗产:曲阜“三孔”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
    《〈论语〉十则》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素质教育新学案
    《〈论语〉十则》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学法导引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十则》重点难点
    孔子哲言──人生态度
    论语碑苑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论语〉十则》结构分析
    《〈论语〉十则》通假字
    《〈论语〉十则》义词辨析
    《〈论语〉十则》词类活用
    《〈论语〉十则》特殊句式
    《〈论语〉十则》写作特点
    《〈论语〉十则》课文鉴赏
    子路──百里负米
    《〈论语〉十则》研讨与练习说明
    《〈论语〉十则》形近字辨析
    读《论语》后感
    子贡──闻一知十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训练
    《〈论语〉十则》重难点突破
    半部论语治天下──小议孔子与《论语…
    《〈论语〉十则》同步达纲练习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孔子哲言──做人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典题例析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美哉,《论语》!──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多音字辨析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教学杂谈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