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L >> 论语 >> 正文

 

如何理解“中庸”?

如何理解“中庸”?   徐济芬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xiǎn)久矣。”

  《集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若按程子说,则“中”和“庸”为两个并列的名词。《中庸》对“中”作了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对“庸”却没有做出任何定义和解释,如果“中”和“庸”是两个并列的概念,则不会不对“庸”做出定义。而《中庸》全篇就是讲如何达到中,即如何用中,亦即中之用。人不可能喜怒哀乐而不发,不发是天地之事,所以,是天下之大本。“中节”即“以中节”,“中”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节”是动词,人若能做到发而皆节制符合中,就叫和,也就是达到道、达到大本即中。这样的人就是守了中、用了中,即守了、用了中庸之道,所以,庸即是用。《说文·用部》:“庸,用也。”庸的本意就是用,《尚书》里的庸大多作“用”。

  喜怒哀乐要符合天地自然之性,也就是要中正,所以,中庸就是德。“中庸”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说话把握分寸,仅仅是说话把握分寸不得罪人属于“乡原”。而“乡原”正是孔孟所说是乱德、贼德的,它至今在惑乱人们对“中庸”的理解。

  人怎么样才能做到中正、做到不偏不倚符合自然之性呢?“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说舜和孔子自己空空地去听取别人的情况,各种情况了解透了,综合之下做出符合事物规律的正确判断,使人民得到“中”的对待。可是,“人皆曰予知,”(《中庸》)人都以为自己很聪明,而常常先入为主、刚愎自用,以至坏事,“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孔子曾多次告诉学生,我能做出正确的事情,不是因为我多知多识,不是因为我天生知之,而是我不自作聪明,谦虚地广泛地了解各种情况以后做出的正确判断。能这样“损其自多,以虚受人”,而又能择其中的人,实在难得。

  “中庸”作为德也就是作为策略,包含以上所说的充分了解各种情况、观点,然后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协调,据此做出判断、解决问题。把“中庸”用在治国上,就是德政,当时天下乱政很久了,所以说,人民很久没有体会到中庸了。“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尚书·大禹谟》)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舜禹都是以“中”治天下的,如果他们不能以中治天下,而导致四海困穷,他们就会失去天命。可是,后来就难得有人能执中了。

  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即用一个东西贯穿着它,孔子的中庸之道是行为指导策略,重在行为,所以,这里的“一以贯之”也就是在行为中一贯坚持。“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人都以为孔子是学得多,所以能处理好事情,孔子说:“不是这样,我是一贯坚持中庸之道。”夫子之道为中庸之道,即“用其中于民”,目的是利民。──为什么要利民?不是说要不偏不倚吗,利民不是偏向民了吗?利民当然不是偏向民,因为民一直没有受到公正对待,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没有以中正对待人民,没有遵循着道德去做,没有考虑人民的生存,老百姓该得的利益没有得到。统治者聚敛无度、欲望无边,而使得老百姓难以生存,这样的做法是违背喜怒哀乐发而符合中的。

  按《中庸》,以中庸治国有“九经”,即:“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更具体一点包括对民忠信、薄敛、培训百工、嘉善矜不能等等,在做法上还是按照礼来操作,“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统治者要能“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做到“如天地之无不持载”,从而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不相残害,老百姓能安居乐业、生生不息,连自然万物也不遭到破坏,能够生生不息。这才是“中庸”,这才是符合了德、遵循了道,达到了“发而皆中节”的“和”。


    ──摘自《〈论语〉探源》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孔子,论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如何理解“中庸”?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译文
    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有关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之我…
    有感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
    真挚活泼师生情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21课:子路、曾皙、…
    【同步练习】(高一上)子路曾皙冉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 / 大…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
    朱子语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死因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中…
    孔子哲学散论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原文】
    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品味《论语》
    李研的《〈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六经皆史”说《论语》──《丧家狗…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了解《论语》读哪些书
    满城争说孔夫子 孔子应该怎样读?
    《论语》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论语》十则及译文
    孔子与《论语》
    《论语》语言艺术散论
    倾听天命敬畏自然──今天怎样重新认…
    重新解读孔子的仁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于丹论…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3
    《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读《论语》学做人
    《论语》可以庸俗化地阅读吗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研读教案
    《论语》十则测试题
    《论语》十则练习
    《论语》十则测试题2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新课标)原文精典分析
    《论语》学习体会
    分组教学案例--《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说课稿2
    《〈论语〉十则》创新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3
    关于《论语》中的“信”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2
    《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重读《论语》
    课文《〈论语〉十则》研讨
    《〈论语〉十则》典题例析
    《〈论语〉十则》译文
    孔子的做人格言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
    《论语十则》 综合资源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
    《论语十则》说课稿4
    《论语》常读常新
    论语教学简析
    《论语》十则·习题精选
    《论语》十则·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教案示例
    论语分析
    《论语》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论语十则》说课稿3
    《论语》十则导入及分析
    《圣经》《论语》比较谈
    论孔子的天命、人性及政治价值依据
    近百年的儒学与《论语》热
    探源溯流说《论语》
    一百人心中有一百种读法──说说《论…
    于丹《论语》心得 心灵之道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家仁德、组仁德、国仁德、世仁德──…
    《论语》心得点滴
    《论语》的头和尾
    读《论语》札记
    温暖的《论语》
    《论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孔子“四治”思想的借鉴意义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孔子身世
    孔子在亚洲的影响
    孔子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论语》中的成语
    论孔子的好学精神
    《论语》:我的第一书
    读《论语》,谈孔子
    《论语》关于治国与安邦的道理
    半部《论语》能否治天下
    从《论语》中解读孔子仕途辛酸史
    《论语》电子教材
    《论语》教学建议
    《论语》相关资料
    《论语》探究──孔门弟子
    也谈《论语》的得名
    《论语》导读
    《论语》导读教学要点
    孔子政治生涯
    孔子名言
    “长人”十五志于学
    杏坛讲学──教育家孔子
    《论语》介绍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解读《论语》的语言魔力
    再读《论语》有感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学《论语》的下手处
    读《论语》的方法
    《论语》古今
    立言与行教:重读《论语》
    《论语》热,何处最吃紧
    《论语》精义管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新解
    孔子年谱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孔子酒醉枣子集
    孔子重“和”
    “孔子的遗产”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语〉十则》课文鉴赏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和谐社…
    孔子生平
    今日为何读《论语》
    《论语》学法指导
    《论语》,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孔子教学思想浅析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
    德政与无为而治
    教学需相长 情理要交融──《论语》…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论语》读后感
    《论语》在各个朝代的命运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论辩切磋…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尊师爱生…
    半部《论语》作门票
    曲阜:因孔子而存在
    谈“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定位及命运
    寻求人生的最高境界──解读《论语》…
    《论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之我见
    读《论语》后感
    论语评析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课文导入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难句解析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世界遗产:曲阜“三孔”
    于丹《论语》心得 处世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 君子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 朋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 理想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  人生之道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 (二)
    孔子哲言──论学习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建议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全文1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训练
    《论语》全文2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二
    《〈论语〉十则》研讨与练习说明
    《〈论语〉十则》问题研究
    《〈论语〉十则》电子教材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4
    孔子的政治生涯
    《〈论语〉十则》同步达纲练习
    孔门弟子简介
    论语全文翻译 (一)
    《〈论语〉十则》参考图片
    孔子简介
    孔子年谱
    孔子思想学说
    孔子的教育生涯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全文3
    历代评孔
    《〈论语〉十则》教学建议
    《〈论语〉十则》生字注音
    《〈论语〉十则》形近字辨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小议孔子与《论语…
    论语碑苑
    《〈论语〉十则》素质教育新学案
    《〈论语〉十则》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学法导引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孔子哲言──人生态度
    《〈论语〉十则》特殊句式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论语〉十则》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通假字
    《〈论语〉十则》义词辨析
    《〈论语〉十则》词类活用
    《〈论语〉十则》结构分析
    《〈论语〉十则》重难点突破
    孔子哲言──政治
    《〈论语〉十则》整体把握
    《〈论语〉十则》重点难点
    《〈论语〉十则》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子路──百里负米
    子贡──闻一知十
    《〈论语〉十则》写作特点
    《〈论语〉十则》多音字辨析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
    天地人之道
    《〈论语〉十则》课时训练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孔子哲言──做人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典题例析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美哉,《论语》!──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教学杂谈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