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L >> 论语 >> 正文

 

《论语》探究──孔门弟子

论语》探究   ──孔门弟子   高云章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一生中教育生涯达四十余年,“施政”这一活动占去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成就杰出的有七十二人。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小孔子9岁,可能是年纪最大的学生;子张最小,小孔子48岁。孔子前半生有志于安定天下,弟子也跟随他奔走,所以前一批学生从事政治的多,如子路、冉有、子贡等。孔子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弟子也跟随他从事学术研究,所以后一批学生多半专事教学不做官,如子游、子夏、曾参、子张等,他们因从事教学,故传授文献,使中国古代文化不至灭绝,而且有发展,有变化,从而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畅行天下,其贡献是相当大的。

  孔门弟子各有所长,性格各异,是《论语》展示给世人的一批活生生的人物群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们,感受他们,去领悟那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吧!

一、复圣颜回

  《论语·雍也》篇记载:鲁哀公曾问孔子其弟子中谁最好,孔子不假思索就立即回答:“有个叫颜回的最好。”这足见孔子对颜回特别喜欢。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他的父亲颜由是孔子的早期学生。父子同师,说明颜回父子好学,也说明他们对孔子的尊崇。据《史记》记载,颜回比孔子小四十岁。颜回早逝,年仅29岁。

  孔子对颜回特别喜欢,因为颜回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匮乏,但一切外在的境遇根本不足以动摇他内在的自适自足的心境。颜回家里很穷,居住在陋巷里,吃的是很简单的饭食,只有一瓢水可以饮用。人们都为他感到忧虑不堪,可是他自己却不能改变自己快乐的心境。
颜回品德高尚,据《论语·颜渊》篇记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意即:颜回问仁德。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有朝一日都能够克己复礼,那么天下之人都可以复归到仁德的境界了。做到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能够倚靠别人吗?”颜回说:“请您详细的说一说。”孔子说:“不合乎礼的就不要看,不合乎礼的就不要听,不合乎礼的就不要说,不合乎礼的就不要去做。”颜回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请求您允许我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正是因为颜回平日的工夫已经做得很细密了,对于隐蔽良知的各种私欲都去除的净尽了,所以他的本心已朗然呈现,三月不违。对于天理人欲的辨别已能千毫不爽,又有充沛的勇气去把所知传诸实践。

  据《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孔子北游农山,子路、子贡、颜回同行。孔子要他们三人各自说出自己的志愿。子路说:“如果两军对阵,我愿意奋力拼杀,一定能够克敌制胜。”子贡说:“如果齐国与楚国将要交战,我愿意陈说利害,使他们罢兵休战。”孔子说子路是勇者,子贡是辩者,只有颜回未说什么。孔子问颜回为什么不说话,颜回因而说:“香草与臭不在同一个器皿里贮藏,尧与桀不在同一个国家里当君主,那么由于他们不是同类啊!我愿意得明王圣主辅佐他,施行礼乐孝悌得教化,是人民城郭不修,城池不越,把剑戟改铸成农具,把战马放回南山,使家室无旷怨之思,千载无战斗之志,使子路的勇敢和子贡的辩才都找不到用处。”孔子因而赞叹说:“颜回具有多么美好的德行啊!”

  颜回与孔子情同父子。《论语》记载:孔子在匡地被围攻,颜回落在了后面,等他赶上来后,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说:“夫子还在,我怎敢去死呢?”颜回死后孔子异常哀恸,说:“唉!这是天要绝弃我啊!”据《史记》记载,颜回29岁时,发已尽白,不幸早死。他得孔子之道最早,才又高,孔子对其望之甚殷。可惜天命不寿,未能当传道之任。尽管如此,他在仅有的29岁的生命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生观、道德观、学习观都值得后人学习。
 二、孟子祖师曾参 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咸承阙训;
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   这是悬挂在山东佳祥曾参故里的一副楹联,对曾参一生作了较佳写照和评价。

  在孔子的学生中,由于颜回早死,所以曾参是最得孔子衣钵的人了。而且由于曾参传子思,子思又传孟子这位儒学体系的二号人物,无疑更确定了曾参对孔学“独得其宗”的地位了。

  曾参在《论语》中出现了19次。他字子舆,南武城(今山东枣庄附近)人,比孔子小46岁。他是在16岁时遵从父亲曾皙之命去从学于孔子的。孔子因为他的能施行并通达孝道,所以授业于他。

  曾参对父母非常孝敬,晋人干宝所撰的《搜神记》说:曾参在楚国跟孔子学习,一天忽然心动,于是辞别孔子回家,问母亲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变故,母亲说我是因为想你而咬痛了手指。孔子听说后,表扬曾参以致诚之心行孝道,因此可以情感万里

  据《孔子·家语》记载,曾参在鲁国时,穿破衣耕田,鲁君听说后想赐给他一个封邑。曾参推辞不受,说:“我听说受人恩惠的人必然对人有所畏惧,而给人恩惠的人往往显露出骄气。纵然鲁君对我有所赐而不对我傲慢,难道我能不有所畏惧吗?《孔子·家语》又载曾参志行孝道,齐国曾经聘请他去做卿相,但他却不去,说我的父母都老了,我不忍心远离他们去为别人服役。

  曾参行孝道,不仅仅局限于事亲,更重要的一面是乏身,所谓大孝是尊亲,中孝是弗辱,小孝是能养。曾参说过:“居处不壮,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临官不敬,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临战不勇,非孝也。”

  曾参在双亲去世后,非常伤心,每当读表礼时,往往涕泣沉中。他曾自述说,往昔在齐国做小官吏,薪俸微薄,但却整天欢乐,不是因为收入高而且由于可以以此来奉养父母;等双亲死后虽在楚国做大官,生活豪华,俸禄充裕,但却北望故乡而涕泣,这也不是因为官职卑小,而是不能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啊。

  据传,曾参是《大学》、《圣经》的著者。他的学问全在于“诚意慎独”四字。《大学·诚意》说:“所谓其诚意者,毋子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比之谓自谦,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功夫就是时刻慎独,即谨慎地观察自己的意向,凡合乎天理者存之,凡循人之欲者去之,此即存天理灭人欲,即所谓克己复礼。据此可知,曾参与颜回的学问表面上名称不同,其实是一样的,他们均得到了孔子的心传。

  《论语·学而》篇载: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泰伯》篇载:

  曾子有疾,吾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乎!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从这些言论中足见到曾参慎独功夫的严密。孔子的学生在颜回之后,能得孔子之道的,公认为曾参。证据就在《论语·里仁》篇中:

  子曰:“参乎!吾道一此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正是因为曾参对孔子的学问已有透彻的学习,才可以将孔子之道总结为“忠恕而已”。并能于夫子之语说“唯”。


三、今后人敬仰的子路

  《论语》一书中,子路的名字出现69次之多。孔子曾说过:“我的主张如果不能实现,我就将坐上木筏到海外去。甘愿随我一起去的人,恐怕只有子路吧!”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确实是一个值得后人敬仰的人。

  《论语·先进》篇有如下一段记载: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你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意即子路让子羔羔去做费县的邑宰。孔子说:“你这是害人家的儿子!”子路说:“有人民在那里,有社在那里,何以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你这种能言善辩的人!”

  由孔子和子路的这对话,引起了关于孔子对子路评论的争论。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子路即《论语》中经常提到的仲由、季路。仲由是姓名,子路是字。因为他曾做过鲁车季氏的家臣,所以人们又称他季路。但习惯上称他子路,他比孔子小9岁。出身贫贱,性格耿直好勇。因此也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史记仲氏弟子列传》说,自从子路投到孔子门下后,再也没有敢在孔子面前口出恶言。不仅如此,的坦率直言,也常常给孔子一种提醒。《论语阳货》篇说,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4年),晋国的佛胖派人邀孔子去中牟,以参加他正在进行的对抗晋国执政赵简子活动。孔子当时正在卫国,处境并不得意。所以接到佛胖的邀请,颇有些动心,但当孔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们的时候,子路马上站出来表示反对,由于子路的明确反对态度,孔子只好放弃前往中牟的打算。在这件事上,孔子应该感谢子路的,否则,真要去了中牟,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子路曾自言其志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治长》)。
  
  由此可见子路之“心体廓然”。据《韩 外传》,子路产国做季氏的家臣,而且做得很出色。他曾经治理蒲地三年,其政绩也十分显著。子路在行政上的成绩颇得益于他的恪守信义。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小邾国一个名叫射的人带领绎地的人前来投奔鲁国,射提出一个条件,就是一定要子路出面代表鲁国来签订盟约,对鲁国的其它人一概不信。用冉求的话说,叫“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路)之言”。虽然后来子路考虑到不能鼓励射干背叛国家的不义之事,而没有答应射的请求,但由此可见子路守信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了。

  子路一向刚强勇武,预见到子路可能不会有好结果,说过“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这样的话。孔子的话不幸而言中,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子路在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期间,由于卫国宫廷发生内讧,子路为保卫孔悝而被敌方砍成肉酱。孔子听说后因为悲痛把农时的肉酱全都倒掉了。子路的这次遇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在杀孔悝的人打进孔悝农时去的时候,子路刚好不在孔悍 家而是在自己家里。他完全可以躲过此难,但他听说孔悝有危险,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他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毅然去了。他只身与一大群人格斗,在格斗中他的帽子被打掉了,他拾起帽子,端端正正地戴上说:“君子死,冠不免。”表现了令人敬佩的无畏精神。子路在做孔子的学生之前十分粗鲁,不讲礼貌,后来在孔子的教育下渐渐走上正途。尽管他向上一直有一种不易驯服的野性,但他的坦率、正直、守信,越来越使孔子感到他的可爱和重要。

  孔子评价子路的学问是已“升堂”,尚未入室(《论语先进》)。“堂”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这是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孔子的评价,表明子路的学问已经很不错了,只是不够精深,需要继续努力,这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因为同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已公开表明子路是长于“政事”的。

  在孔子晚年,可以说,子路是孔子最喜欢、最主要的学生和朋友之一,他甚至可以说是孔子的一个依靠。子路之所以被后人敬仰,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四、寄予“朽木不可雕”

  孔子“中庸”的批评观是主张遇合适当,适可而止,认为“过犹不及”的,但他对寄予的“朽木不可雕也”这样严厉的,显然是不能用“遇合”“适当”这样的字眼来评价的。那么,寄予究竟因何而使一向“中庸”的孔子生气,从而导致孔子过分严厉的批评呢?寄予真的是“朽木不可雕”吗?

  寄予姓寄名予,字子我。鲁国人,小孔子29岁。在《论语》中寄予共出现了4次,并被列入孔子门四科中的“言语”一科,足见寄予能言善辩,有时又要耍点小聪明以显示自己的利口,显得过于莽撞。每当他言词出格时,就不免遭到孔子的批评。

  《论语入》篇说:有一次,鲁哀公问作社主的神像和庙宇用什么木料。寄予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叫人民“战栗”
,这是违背孔子的敬民爱民思想的,何况对周代的解释也有失公正,所以孔子就批评了寄予。

  《论语阳货》篇说:寄予问孔子:“父母死了,守孝三年,为期也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仪,礼仪一定废弃掉;三年不真壮观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已吃完,新谷又已登场,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那个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寄予说:“安。”孔子便抢着说:“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晓得甘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以为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寄予走后,孔子说:“寄予真不仁呀!女儿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寄予难道就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今天的观点看,寄予提出守孝三年时间太长应改为一年是完全正确的,从中也可见到寄予能言善辩但短于仁智的特点。但在当时,寄予公然敢于提出这样大胆的“非礼”问题,却是令社会不能接受的,所以孔子严厉批评他“不仁”。

  《论语雍也》篇说:有一次,寄予问孔子:“有仁德的人,你如果告诉他井里有仁德,他是不是也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认为他这样问“仁”,问得没有道理,就批判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对待君子,你可以叫他远远走开,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再有一次就是关于“朽木不雕”的批评了。据《论语·公冶长》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类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政是。”

  意即:寄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是不可琢的了。用粪土做的墙是不可以再装饰的了。我还有什么可以责备他的呢?”孔子又说:“当初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取他的话还要看一看他的行为。这一看法的改变,是寄予使我改变的。”

  看来,孔子之所以对寄予发出“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其原因一是寄予白天睡觉,其二是不喜欢他的巧言利口。

  其实,寄予还是很能干的。他在学习期间产生许多不合礼仪的思想,说明他在积极思考,敢于“巧言令色”,说明他并不盲人。这些品质是学习真本事所必需的。寄予后来为齐国临溜大夫,当齐惮公的家臣,与太子壬友善。再后来惮公被鲍子所杀,立壬为简公。陈恒又作乱,夜里袭击简公,寄予出去迎敌,未能战胜,反被乱者俘获,杀于郭关。他用行动和生命证明了他是努力遵循孔子的教诲,注重仁德的。
  五、“小人”樊迟

  根据《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迟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和种菜的问题,结果被孔子斥为“小人”。由此有学者认为樊迟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格格不入”;也有学者认为孔子斥责樊迟“显然是不对的”,樊迟“倒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之一。”那么臬评价孔子对樊迟的批评呢?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樊迟。鲁国人,小孔子36岁。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1次。

  樊迟是个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极喜欢向人请教问题的青年。例如,关于什么是仁,他就曾向孔子请教过三次。不仅问“仁”,还问“知”,问孝,问“崇德、辩惑”,特别是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和种菜,这是其他学生所不曾提出过的问题。

  据《论语子路》篇,此事记载如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辅。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言,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意即:樊迟请示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又请示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真是小人,统治都讲究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引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诚恳信实,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为会要自己种庄稼呢?”

  孔子说樊迟是“小人”这件事,曾经被作为孔子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例证。其实这是不对的。孔子说樊迟是“小人”是说他关心的问题还是一个士所关心的,而成了一个老百姓了。孔子的本意是应为社会应该有分工,对于统治者来说,应该精通的是政治,特别是要懂得“礼”,用“礼”来管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就不仁不尊敬,就不敢不服从。统治者做到以礼行事,天下四方的老百姓就会扶老携幼地前来投奔,种庄稼种菜的工作自然就会有人去做,哪里还用得统治者自己动手呢?作为“士”去关心本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岂不是本末倒置,影响了对“仁”,“礼”的学习吗?再说,孔子自己确实不仁种庄稼种蔬菜,他无法回答樊迟而且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在这方面不如老农、老圃,正是圣人的自知之明,也说明孔子对老农、老圃的尊重。

  实际上,在对待樊迟的问题上,孔子不仅有批评,更有表扬。据《论语颜渊》篇:

  樊迟从于舞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辩惑。”子曰:“善问哉!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先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充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意即:樊迟陪侍孔子在舞雩台下游逛。樊迟说:“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怎样消除别人对自己不露面的怨恨,怎样辨别出哪种是糊涂事。”孔子说:“问得好!首选付出劳动,然后收获,不是提高品德了吗?批判自己的坏处,不去批评别人的坏处,不就消除无形的怨恨了吗?因为偶然的忿怒,便忘记自己,甚至也忘记了爹娘,不是糊涂吗?”

  在这里,孔子首先指出的善问哉就是对樊迟的表扬,夸奖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樊迟不但在学习上有勇于提问的精神,他还有尚武精神。

  据《左传》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师入侵鲁国,为了保家卫国,鲁遣师迎战,此时,樊迟正仕于季氏,他要求参战,季氏嫌他年龄小,不让他参战;经他再三要求,终于同意并任命他为副将。鲁与齐战于郎,称为郎之战。樊迟在战斗中奋勇当先,获甲首八十,使齐师溃不成军。此时的樊迟虽仅20岁,但因为指挥得当,又身先士卒,他的勇敢精神对士兵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他能够这么做,又正是与孔子的教育分不开的。
  六、公治长“可妻”

  万我国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说中,孔子“择婿于狱”的传说最使人感兴趣,也最使人钦佩。传说孔子要在他的学生中选一个女婿,结果选了公治长。当时公治长正在坐牢,不但不知坐到何年何日,而且生死未卜。人们感兴趣的是孔子为什么说:“公治长可妻也”?

  公治长,字子长。《史记》说他是齐国人,《孔子家语》说他是鲁国人,从他下狱是鲁君下的令来看,当以《家语》为是。

  公治长因为是孔子的女婿,因此很出名。有本古书名叫《公治长》,其书以《论语》中的《公治长》章开篇:

  子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这番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子谈论公治长,说:“可以女儿嫁给他。他虽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公治长为什么会被关进监狱呢?传说是这样的:

  公治长在从卫车返回鲁国途中,听到鸟位相互打招呼:“一起到清溪去吃死人的肉。”与此同时,他又碰到有一位老妇人正哭着寻找他的儿子,公治长就告诉她可以到清溪去看看,到了那里,果然死者是她的儿子。老妇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长,村长以为如果不是公治长所杀,怎么可能会知道死者可能会在清溪呢?就把公治长抓起来。公治长告诉村长,他会鸟语,所以知道死者所在。村长不可估计,以后经公治长多次试验,公治长不仅能通鸟语,珲通猪语,才把他释放。

  明代田艺衡所撰《留青日札》中说:公治长能通鸟语,家贫困居,无以自给,有一天听到鸟以他说:“公治长公治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亟取之匀彷徨。”公治长听了就到南山去,果然有一只羊。就取回来吃。后来丢羊的人在他家里搜查,搜到羊角,就认为是他偷的。诉讼到了鲁君。公治长说出了,鲁君不相信,于是把公治长下狱。不久,公治长又听见鸟对他说:“公治长,公治长,齐人出师侵我疆,诉水上,译册旁,当亟御之勿彷徨。”公治长通过狱吏把鸟语告给鲁君,鲁君侦察属实。急民兵迎战,获大胜,因此而释放了公治长,且厚赐之,并欲封他做大夫,公治长辞而不受。

  公治长通鸟语的事已成为民间广泛淬的故事,并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天公治长听到鸟对他说:“公治长,公治长,南山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肠。”公治长就依照鸟的话去寻找,果然有一只死羊,可是当公治长把羊弄回家抬头后,却粗心大意在吃了肉后,把肠子给丢掉了,没有请鸟来吃,小心眼的鸟们于是生气了,想报复公治长。不久,南山有一个人被杀了,鸟们还是说:“公治长,公治长,南山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肠。”等公治长去着,正碰上官府来捉拿凶手,于是冤枉入狱。

  鲁君因为对公治长懂鸟语的事发生怀疑,就把公治长抓起来,这是一桩错案。如果不相信公治长懂鸟语,可以用测验的办法考一考,怎么可以不测验就抓起来呢?就算经过测验证实公治长不懂鸟语,这也没有犯法。当时的法律没有“不懂鸟语而冒充懂鸟语者抓”这样一条。

  对于公治长是不是懂鸟语,学者们是有争论的。我们现在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公治长对鸟群的信息传递,可能信得过研究。人们发现自然界鸟兽虫蛾,它们的确是有自己的语言的。它们是能互通信息的。鸟兽虫蛾的大集会,大游行,海里有龙过兵──海洋动物大游行奇观。若不是有信息传递,怎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公治长通过对鸟类的观察,掌握了它们的叫声的某些信息规律,是完全可能的。后人夸张为鸟语通知公治长,说“齐人出师侵我疆”,鸟知道并呼唤公治长的名字等待,这是一种艺术夸张,是一种传奇化和神奇化。但不能因此就判定关于公治长掌握了鸟的信息传递这一点是假的。

  我们现在来分析这个问题,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公治长是个很聪明的学生。他至少有“破译”鸟语的愿望,这是一种科学研究,也算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吧,这样的研究应当鼓励而不应打击。孔子对于公治长的科学研究至少给予鼓励。我们从“公治长事件”可以进一步了解孔子的为人和他的伟大。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孔子,论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论语》探究──孔门弟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译文
    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有关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之我…
    有感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
    真挚活泼师生情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21课:子路、曾皙、…
    【同步练习】(高一上)子路曾皙冉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 / 大…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
    朱子语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死因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中…
    孔子哲学散论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原文】
    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品味《论语》
    李研的《〈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六经皆史”说《论语》──《丧家狗…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了解《论语》读哪些书
    满城争说孔夫子 孔子应该怎样读?
    《论语》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论语》十则及译文
    孔子与《论语》
    《论语》语言艺术散论
    倾听天命敬畏自然──今天怎样重新认…
    重新解读孔子的仁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于丹论…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3
    《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读《论语》学做人
    《论语》可以庸俗化地阅读吗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研读教案
    《论语》十则测试题
    《论语》十则练习
    《论语》十则测试题2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新课标)原文精典分析
    《论语》学习体会
    分组教学案例--《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说课稿2
    《〈论语〉十则》创新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3
    关于《论语》中的“信”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2
    《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重读《论语》
    课文《〈论语〉十则》研讨
    《〈论语〉十则》典题例析
    《〈论语〉十则》译文
    孔子的做人格言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
    《论语十则》 综合资源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
    《论语十则》说课稿4
    《论语》常读常新
    论语教学简析
    《论语》十则·习题精选
    《论语》十则·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教案示例
    论语分析
    《论语》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论语十则》说课稿3
    《论语》十则导入及分析
    《圣经》《论语》比较谈
    论孔子的天命、人性及政治价值依据
    近百年的儒学与《论语》热
    探源溯流说《论语》
    一百人心中有一百种读法──说说《论…
    于丹《论语》心得 心灵之道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教学需相长 情理要交融──《论语》…
    《论语》心得点滴
    《论语》的头和尾
    读《论语》札记
    温暖的《论语》
    《论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孔子“四治”思想的借鉴意义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孔子年谱
    孔子在亚洲的影响
    孔子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论语》中的成语
    论孔子的好学精神
    《论语》:我的第一书
    读《论语》,谈孔子
    《论语》关于治国与安邦的道理
    从《论语》中解读孔子仕途辛酸史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论语》电子教材
    《论语》教学建议
    《论语》相关资料
    《论语》导读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新解
    孔子生平
    《论语》导读教学要点
    孔子名言
    “长人”十五志于学
    杏坛讲学──教育家孔子
    《论语》介绍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论语》,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学《论语》的下手处
    再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的方法
    《论语》古今
    立言与行教:重读《论语》
    《论语》热,何处最吃紧
    《论语》精义管见
    半部《论语》能否治天下
    今日为何读《论语》
    孔子政治生涯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孔子重“和”
    “孔子的遗产”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家仁德、组仁德、国仁德、世仁德──…
    《〈论语〉十则》课文鉴赏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和谐社…
    孔子身世
    解读《论语》的语言魔力
    《论语》学法指导
    孔子教学思想浅析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
    德政与无为而治
    如何理解“中庸”?
    也谈《论语》的得名
    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定位及命运
    《论语》读后感
    《论语》在各个朝代的命运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论辩切磋…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尊师爱生…
    半部《论语》作门票
    曲阜:因孔子而存在
    谈“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酒醉枣子集
    寻求人生的最高境界──解读《论语》…
    《论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之我见
    读《论语》后感
    论语评析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课文导入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难句解析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世界遗产:曲阜“三孔”
    于丹《论语》心得 处世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 君子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 朋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 理想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  人生之道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 (二)
    孔子哲言──论学习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建议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全文1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训练
    《论语》全文2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二
    《〈论语〉十则》研讨与练习说明
    《〈论语〉十则》问题研究
    《〈论语〉十则》电子教材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4
    孔子的政治生涯
    《〈论语〉十则》同步达纲练习
    孔门弟子简介
    论语全文翻译 (一)
    《〈论语〉十则》参考图片
    孔子简介
    孔子年谱
    孔子思想学说
    孔子的教育生涯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全文3
    历代评孔
    《〈论语〉十则》教学建议
    《〈论语〉十则》生字注音
    《〈论语〉十则》形近字辨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小议孔子与《论语…
    论语碑苑
    《〈论语〉十则》素质教育新学案
    《〈论语〉十则》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学法导引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孔子哲言──人生态度
    《〈论语〉十则》特殊句式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论语〉十则》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通假字
    《〈论语〉十则》义词辨析
    《〈论语〉十则》词类活用
    《〈论语〉十则》结构分析
    《〈论语〉十则》重难点突破
    孔子哲言──政治
    《〈论语〉十则》整体把握
    《〈论语〉十则》重点难点
    《〈论语〉十则》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子路──百里负米
    子贡──闻一知十
    《〈论语〉十则》写作特点
    《〈论语〉十则》多音字辨析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
    天地人之道
    《〈论语〉十则》课时训练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孔子哲言──做人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典题例析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美哉,《论语》!──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教学杂谈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