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 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则》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实验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背诵课文;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六、 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 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 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 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 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前五则。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一课时而设计。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以故事入手导入。 2、 介绍《论语》及孔子。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
(五)教师强调重点词语,连词成句。 1、时,按时,时时; 习,温习、实习;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知,了解; 愠,恼恨、怨恨; 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温习; 故,旧的(知识); 3、 思,思考; 则,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敏,聪敏; 好(hào),喜爱; 耻,把……当作耻辱; 5、 默,默默地; 识(zhì),记住; 厌,满足; 诲,教导; (六)背诵并默写 (七)学生整理知识,利用大屏幕检测。
1.读拼音、写汉字。 (1)人不知而不(yùn)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wǎng)_______ (3)思而不学则(dài)__________ (4)松柏之后(diāo) 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读音的括号内画“√”。 (1)《论语》十则 A.lún( ) B.lùn( )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lè( ) B.yuè( )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yuè( ) B.shuō
3.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选择正确解释,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句后括号里。 (1)学而时习之 A.及时 B.时常 C.按一定的时间 (2)有朋自远方来 A.从 B.自己 C.主动 (3)学而不思则罔 A.蒙蔽 B.无,没有 C.迷惑而无所得 (4)思而不学则殆 A.呼,差不多 B.危险 C.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按要求默写课文中有关语句。 (1)作者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列句子,都有四种翻译,选出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1)学而时习之 A.学习了,但要按时复习。 B.学习了知识,却不按时温习它。 C.学习了知识,并且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它。D.学习并按时做好练习和预习。
(2)择其善者而从之 A.选择其中的好人,跟从他(学习)。 B.选择其中的善人并跟着他走。 C.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D.选择并学习
(八)归纳整理,复习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