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大家有没有预习? 生(齐声):没有。 师:我们先朗读全文,要求大家读准字音。 (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师:我们来疏通文句。第一句什么意思? 生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 师:好。根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 生2:啊?这么大年纪还读书啊? 生3:同学间年纪差这么多啊? 师:哎,怎么这么大年纪还读书?这个问题我们等会儿可以讨论。谁能说说学生顺序为什么这么排? 生4:从大到小。 师:对,孔子有“长幼有序”的思想。你再看“侍”是什么意思?这里又可以看出什么内涵来? 生5:“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这里还说明是学生陪老师。 师:对,这里也写出了这些人的师生关系。下一句写了什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翻译第二句并讨论孔子的教学意图与教学思想) 生6:孔子希望学生不要有顾虑。 生7:孔子了解学生平时有怀才不遇的情绪,这里体现了孔子的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因材施教的思想。 师:我读到了一个教育家所具有的一种平等的教学思想,读到了一个教育家对学生的充分理解,读到了他在情景中设计问题进行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我还联想到了孔子所主张的“入仕”的思想,他要求我们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我们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 主张“以礼治国”。(投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而优则仕” “以礼治国”。) 下一句谁来翻译? (一名学生翻译子路的言志内容,然后谈起子路的性格。) 生8:子路很有个性,直率、能干、有抱负。 生9:子路很自负,他故意把自己想治理的国家说得那么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能。 生10:当时是春秋时期,国家有内忧外患也是很平常的,子路描述的国家的形势是有可能的。 师:为何强调“有勇”? 生11:有勇可以抵御外患。 师:“知方”呢? 生11:可以使国人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共渡灾患,然后一致对外。 师:那么,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子路是个这样的人? 生11:这里还真的体现了子路的水平,子路能够根据国情提出治国方针。像个军事家。 师:感觉不错。记得《论语》中孔子对子路有过这样的评价:“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管理该国军事)。”可见子路确有军事才能。 生12:孔子没说子路能“知方”。 师:对,可见—— 生12:子路可能说大话。 师:有可能。现在请同学翻译冉有的述志内容,并讨论冉有的性格。 (学生翻译并讨论) 师:与子路的性格进行对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我再补充介绍一下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评价: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评价冉有是“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又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生13:冉有不如子路,无论是对自我的评价还是老师的评价都证明了一点。 生14:子路率直、主动,未经老师点名,自己主动发言。而冉有是老师点名才站起来说的,他性格比较内向。 生15:冉有说自己能管理方圆六七十的地方以后,可能觉得自己把话说大了才改口,退到管理方圆五六十的地方了。 生16:冉有说自己只能“足民”,礼乐之事要等君子,说明他很谦逊。 师: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为什么孔子先骂冉有,而不骂子路? 生16:孔子可能认为子路擅长管理军事,而且不懂礼法,而冉有的性格谨慎谦让,更懂得礼法,对季氏将伐颛臾一时应该竭力劝阻。 生15:孔子可能对冉有更失望。 师:你们怎么看这两种性格? 生17:现在的社会,像冉有那样过分谦和会失去很多机会。 生16:像子路那样太露锋芒,也会对自己不利。 师:我们来看看公西华,谁来翻译? (学生翻译公西华的志向,并讨论公西华的性格。) 师:请大家思考:公西华也很谦虚,冉有也很谦虚。他们的谦虚是否一样? 生18:不一样,公西华的谦虚是礼节上的谦虚,而冉有的谦虚是性格上的谦虚。 师:为什么? 生18:公西华年纪最小,他在曾皙尚未发言的情况下,不可能发言。 生19:老师点名之后,他不说自己能做什么,而说自己愿意学习。说自己愿意当个小相,而作为一个可以主持祭祀仪式和会盟诸侯的外交官,不娴熟礼仪,不善于应对辞令,是不行的。 生20:礼仪比一般的军事管理、经济管理要难得多。也许他最厉害。 师:孔子对公西华也有一个评价:“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论语》中还有公西华代孔子处理政事的记载。同学们对公西华形象的认识是很准确的。下课。下节课继续讲点的性格和志向。
第二教时
(学生朗读全文) (教师复述了第一堂课讨论的要点) 师:下面我们继续讨论点的志向和性格。谁先翻译一下? (学生翻译曾皙的志向,并讨论曾皙的性格。) 师:请用一个词表达对曾皙情趣的理解。 生21:悠闲自得。 生22:闲云野鹤。 生23:淡泊、平和。 生24:潇洒。 生25:崇尚自由。 生26:不追求功名。 师:这与孔子对弟子“出仕”的主张是不是矛盾?怎么理解孔子的‘我与点也’? 生27:这是曾皙做了县官以后与欧阳修一样与民同乐的景象。 师:这里与欧阳修的情况一样不一样? 生28:欧阳修是被贬官以后重修醉翁亭时所作。 生29:醉翁亭没有重修,重修的是岳阳楼。 生30:这是“齐天下”后出现的太平盛世的景象。 生31:曾皙表示自己不能管理国家,这平和淡泊正符合孔子谦和守礼的要求。 生32:因为要沐浴,又要到祭坛上吹风,还要咏,估计是在举行仪式,也是一种礼,也与孔子主张的礼教是一致的。 生33:人总有入世的一面,也有出世的一面,孔子也曾想有所作为,积极入仕,但由于战乱,志向不能实现,痛苦之后,希望自己能够过悠闲的世外桃源的的生活,曾皙的理想刚好表达了孔子自己的理想…… 师:“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又叹,赞的是什么?叹的又是什么? 生34:只有一个学生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平天下的理想,其他学生都没有达到孔子的教育要求,所以孔子只好叹息,同时又赞美曾皙能领会孔子的教育理想。 生35:因为当时春秋时代是战乱时代,所以要叹,而只有曾皙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 生36: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因为曾皙描绘的景象太美了,所以要赞。 生37: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生38: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师: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为什么还要读书? 生40:为了“独善其身”,为了“修身”。 师:讲的合情合理。哪位同学翻译一下孔子的点评? (学生翻译并讨论孔子的点评) 师:孔子对其余三子究竟如何点评? 生41:孔子首先肯定了“三子”谈了自己的志向,提出了治国原则是礼,然后对子路的不让作了批评,对冉有的谦和和公西华的才华作了肯定。 师 师: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围绕了什么样的政治主张讨论志向?讲明理由。 生 生42:以“孔子问志、四子述志、孔子评志”为线索,围绕“为国以礼”的主张论志:子路的“知方”,冉有的“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的“端章甫,愿为小相”曾皙的礼乐之治下的太平盛世…… 师:师:课后请大家诵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