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礼记》及孔子的礼学思想。
二、朗读——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给下列生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wù
2.教师教读,强调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每人读三遍。
4.指名学生读。
5.小组比赛读。
三、翻译——感知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下注释,独立试译课文。
2.师生合作,翻译全文。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或学生读课文,老师说译文。如
学生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师说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老师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学生说译文:“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提拔上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学生读“故人不独亲其亲”,老师说译文:“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
老师读“不独子其子”,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说出译文:“不只是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
……
3.分析文章层次。
(1)全文共三层,用“齐读——男生读——女生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2)讲解朗读技巧:连读和读断。连读,即朗读同一层次的句子时,音断气不断;读断,即朗读时为了区分句子之间的层次,停顿换气。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后稍顿,“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句并列,一气连读。
第二层:根据句式特点可分为四组,每组句子连读,组与组之间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为一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一组,“男有分,女有归”一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一组。
(3)学生练习朗读。
(4)指名示范读。
4.师生共同归纳“大同社会”的特征。
(1)根据提示回答。
“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的
“大同社会”实行民主选举,即课文所说的
“大同社会”实行按需分配,即
“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天下亲如一家,即
“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2)教师小结:总之,大同社会是一个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太平盛世。
四、比较——拓展课文。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1)教师示范: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可能有以下内容: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五、讨论——对话课文。
(1)教师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学生交流:你怎么看待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最好能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谈。
学生交流的内容可能有:
我觉得这个“大同社会”只是孔子的一个理想而已。他和陶渊明一样,看到现实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以,他就很怀念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觉得那个社会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安定和平,比自己所处的时代好。
我也很希望生活在这个“大同社会”中,因为现在社会中人们都太自私了,比如说果皮纸屑在外面就随手乱扔,在家里会不会呢?我敢担保不会。孔子在文中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我想,如果人们真的能做到“天下为公”,这个社会一定就是充满爱的世界了。
我觉得孔子的“大同社会”有一点体现了对人的人性化关怀。比如他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况是好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生活质量高,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开心、快乐。
……
(3)教师相机评点,鼓励学生和课文共鸣,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理由充足的质疑。最后,老师可以补充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孙中山与“天下为公”的材料,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六、链接——走向课外。介绍孔子关于“小康”社会的文字,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七、在琅琅背书声中收束全课。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本课的创意是以诵读作为全文主要的教学手段,整节课保证每位同学能够读课文十五遍以上,让学生把课文读得烂熟直至当堂背诵,再去理解这段文学的美好之处。这样读读讲讲书声琅琅的课堂,正是文言文学习美丽的回归。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朗读,纠正易错字,强调重点字。
3.教师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同桌相互听读。
5.全班齐读。
二、译读课文,要求:感知全文。
1.读课下注释。
2.自读自译,读一句,译一句,试译全文。
3.教师检查重点词句。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出层次。
1.将全文依据“总——分——总”的思路分为三个层次。
2.分三个小组朗读课文。
3.教师教读各层句子之间的连读和读断。
4.学生自己练习朗读,体会句子内部的层次感。
四、品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1.就文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节选取一句加以想像,如果你是其中的老人、青年或小孩,描述你的生活。
2.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相似之外。
3.概括大同社会的特征。
五、背诵课文。
1.小组内个人赛背。
2.小组之间赛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