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业 导 航
1.想像“大同”社会的美景
2.理清文章的层次
3.把握一些实词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jǔ,通“举”,选拔)
B.盗窃乱贼而不作(zéi,小偷)
C.男有分,女有归(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D.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B.矜寡孤独 C.便要还家 D.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寻向所志,遂迷。
C.大道之行也。 D.男有分,女有归。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4~9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找出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6.(1)本语段可分为_____层,每一层的大意是:
(2)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7.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二、提高部分
杜蒉扬觯
知悼子①卒,未葬,平公②饮酒,师旷、李调③侍,鼓钟。杜蒉④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⑤!”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⑥。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⑦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⑧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⑨。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⑩也!”至于今,既毕献,斯11扬觯,谓之“杜举”。
《礼记·檀弓下》
注:①知悼子:知盈,春秋时晋国大夫,系出荀氏,也称荀盈。卒于鲁昭公九年,谥“悼”。②平公:晋平公。③师旷:晋国主乐大师,盲人,善辨声乐。李调:晋平公的嬖臣。④杜蒉(kuì):晋平公的厨师。⑤饮斯:喝了这杯酒。带命令口气。斯,此,这。⑥子卯不乐:相传古代暴君商纣王死于甲子日,夏桀死于乙卯日,都不得善终。古人认为这两个日子对国君不吉利,称作“忌日”。逢“忌日”,国君不饮宴奏乐。⑦太师:古代乐官之长。⑧匕(bǐ):羹匙。⑨觯(zhì):古代一种圆腹、大口、圈足的酒器。⑩爵:酒杯,指觯。11斯:连词,则,就。
10.解释加点字的意义。
(1)知悼子卒________ (2)杜蒉自外来________ (3)安在________
(4)旷,饮斯________ (5)曩者尔心或开予________ (6)是以饮之也________
(7)既毕献________ (8)则必毋废斯爵也________
11.与“降,趋而出”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自己在堂上在北面坐下喝了,便下台阶,跑出去。
B.尔饮旷,何也?
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呢?
C.调也,君之亵臣也。
李调是你亲信的近臣。
D.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
我也有过错,斟上酒罚寡人吧。
13.杜蒉是怎样启发国君觉悟自责的?
14.杜蒉为何不直面批评晋平公呢?
15.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16.假如你的同学做错了事,你将采取什么方式批评呢?
三、试一试
17.标点可以蓄势酿情,请说说下面巧用叹号的作用。
促鲁迅先生就医信
宋庆龄
我恳求你立刻入医院医治!因为你延迟一天,便是说你的生活增加了一天的危险!!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着中国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我希望你不要漠视爱你的朋友们的忧虑而拒绝我们的恳求!!!祝你痊安。
参考答案:
一、1.B 害人
2.D(与—举;矜—鳏;要—邀)
3.B
4.(1)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2)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3)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4)所以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5.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6.(1)三①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大家的天下。②大家互相帮助,各得其所,不谋私利。
③总结大同社会的景象。
(2)总——分——总
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略
二、10.(1)死 (2)从 (3)哪里 (4)此 (5)刚才(6)因此 (7)结束 (8)不要
11.历阶而升
12.A(北面:面朝北。趋:快步走,小步快走)
13.避开正面接触,从侧面迂回,以三次罚酒引起国君的好奇发问,以三次对答批评旷、调、自己,启发国君自责,从而达到批评目的。
14.杜蒉是一个厨师,没有和君主说话的地位,加之处于封建时代,厨师批评国君,谈何容易!
15.要想收到批评的效果,首先要批评的正确,还要讲究方式、方法。
16.略
三、17.使语势步步增强,充分表现了宋庆龄对鲁迅的健康极其关切之情。
[译文]
杜蒉扬觯
知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就在宫内饮酒,师旷、李调在旁陪侍,击钟奏乐。杜蒉从外面进来,听见钟声,就问:“君上在哪里?”回答说:“在寝宫。”杜蒉进入寝宫循阶登堂,斟了杯酒说:“旷,喝了这杯!”又斟上酒说:“调,喝了这杯!”又斟上酒,自己在堂上面朝北坐下喝了,便下台阶,快步走了出去。
平公唤住他,叫他进来,说:“蒉,刚才你心里或许是想开导我,所以我没有和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呢?”杜蒉回答说:“在甲子、乙卯忌日,君上不得饮酒作乐。现在知悼子的棺柩还停放在堂上,这比甲子、乙卯的禁忌更严重了!师旷身为太师,不把这个情况告知君上,所以罚他喝酒。”“你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呢?”答:“李调是您亲信的近臣,为贪图吃喝而忘记提醒君上违礼的过失,所以罚他喝酒。”“那么你罚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答:“我嘛,是个厨师,不去专门料理餐具、饮食,还敢于越职参与有知即言、防止错失的事情,所以罚自己喝酒。”平公说:“寡人也有过错,斟上酒罚寡人吧。”杜蒉洗净觯,斟上酒,高高举起,献给平公。平公对陪侍者说:“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废弃这只觯!”直到现在,晋国的国宴上,主人在敬酒完毕后,还要添加一个向国君举觯的动作,叫做“杜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