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大道之行也 >> 正文

 

大道之行也相关问答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文言文主旨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成语 天下为公
  发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释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出处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示例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万古千秋业,~器。 ★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诗
  【近义词】:天下一家
  【反义词】:天下为家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成语 老有所终
  发音 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释 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出处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示例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成语 鳏(矜)寡孤独
  发音 guān guǎ gū dú
  解释 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
  出处 《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示例 《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相关介绍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译文:
  从前,孔子参加了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祭典结束后,他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与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英文翻译
  The Commonwealth of Great Unity - The Record Of Rites, Book IX
  While the perfect order called the Great Dao prevails, the world is like a commonwealth shared by all. Virtuous and worthy people are elected to public office while capable people hold posts and contributing employment in the society. The maxim of living is to believe in peace and coherence, sincerity and trust among all people.
  Everyone loves and respects his or her own parents and children, as well as the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others.
  There are caring and protection for the aged until their last day; there is appropriate employment for the able-bodied; and there are nourishment and education for the children and youth.
  There is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for the widows and widowers, for the orphans, for the childless and for all who find themselves alone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for the disabled and sick.
  Everyman as well as woman has an appropriate role to play in the family and society.
  Although nobody likes to see natural resources and wealth wasted on the land, no one keeps it for oneself. Nobody likes wealth which is not the creation of one's own labour. Moreover, nobody does things just to benefit oneself.
  A devotion to public service leaves no room for idleness; intrigues and connivances for ill gain are unknown. Villains such as thieves, robbers, rogues and rebels no more exist. The door of every house needs not to be locked and bolted during day and night.The above-mentioned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deal world called the Commonwealth of Great Unity.
通假字
  通假字:
  (1) 选贤与能 与,通“举”(jǔ),选拔。
  (2)矜、寡、孤、独:“矜”通“鳏”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四书五经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述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大道之行也,孔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大道之行也相关问答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
    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有关资料
    有感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之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
    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死因
    【同步练习】(高一上)子路曾皙冉有…
    真挚活泼师生情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21课:子路、曾皙、…
    孔子哲学散论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中…
    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 / 大…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
    朱子语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品味《论语》
    “六经皆史”说《论语》──《丧家狗…
    《论语》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孔子与《论语》
    满城争说孔夫子 孔子应该怎样读?
    了解《论语》读哪些书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
    读《论语》学做人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语言艺术散论
    倾听天命敬畏自然──今天怎样重新认…
    重新解读孔子的仁
    《论语》可以庸俗化地阅读吗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论语》学习体会
    《论语》十则测试题2
    《论语》十则及译文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研读教案
    《论语》十则测试题
    《论语》十则练习
    重读《论语》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新课标)原文精典分析
    李研的《〈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分组教学案例--《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说课稿2
    《〈论语〉十则》创新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3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2
    《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论语十则》说课稿4
    《论语》十则导入及分析
    《〈论语〉十则》典题例析
    《〈论语〉十则》译文
    孔子的做人格言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说课稿3
    论语评析
    课文《〈论语〉十则》研讨
    论语教学简析
    《论语》十则·习题精选
    《论语》十则·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教案示例
    论语分析
    《论语十则》 综合资源
    《论语》常读常新
    《圣经》《论语》比较谈
    论孔子的天命、人性及政治价值依据
    近百年的儒学与《论语》热
    探源溯流说《论语》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关于《论语》中的“信”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
    孔子“四治”思想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遗产”
    《论语》心得点滴
    《论语》的头和尾
    读《论语》札记
    温暖的《论语》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孔子生平
    《论语》关于治国与安邦的道理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论语》中的成语
    论孔子的好学精神
    《论语》:我的第一书
    读《论语》,谈孔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新解
    《论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介绍
    《论语》精义管见
    孔子在亚洲的影响
    《论语》电子教材
    《论语》教学建议
    《论语》导读教学要点
    家仁德、组仁德、国仁德、世仁德──…
    《论语》探究──孔门弟子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孔子年谱
    孔子政治生涯
    孔子名言
    “长人”十五志于学
    杏坛讲学──教育家孔子
    孔子身世
    孔子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论语》相关资料
    半部《论语》作门票
    再读《论语》有感
    学《论语》的下手处
    读《论语》的方法
    《论语》古今
    立言与行教:重读《论语》
    《论语》热,何处最吃紧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也谈《论语》的得名
    《论语》导读
    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定位及命运
    孔子酒醉枣子集
    孔子重“和”
    《〈论语〉十则》生字注音
    德政与无为而治
    从《论语》中解读孔子仕途辛酸史
    半部《论语》能否治天下
    《论语》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一百人心中有一百种读法──说说《论…
    今日为何读《论语》
    解读《论语》的语言魔力
    《论语》,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孔子教学思想浅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4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教学需相长 情理要交融──《论语》…
    如何理解“中庸”?
    寻求人生的最高境界──解读《论语》…
    谈“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和谐社…
    《论语》在各个朝代的命运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尊师爱生…
    《论语十则》说课稿
    曲阜:因孔子而存在
    《论语》学法指导
    《论语》难句解析
    《论语》读后感
    《论语》之我见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论辩切磋…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课文导入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论语》全文3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全文翻译 (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孔子哲言──政治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课时训练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全文翻译 (一)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孔子哲言──论学习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孔子的政治生涯
    历代评孔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二
    《〈论语〉十则》电子教材
    《〈论语〉十则》整体把握
    《〈论语〉十则》问题研究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3
    《〈论语〉十则》教学建议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参考图片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孔子的教育生涯
    孔子思想学说
    孔门弟子简介
    孔子年谱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孔子简介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建议
    世界遗产:曲阜“三孔”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
    《〈论语〉十则》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素质教育新学案
    《〈论语〉十则》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学法导引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十则》重点难点
    孔子哲言──人生态度
    论语碑苑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论语〉十则》结构分析
    《〈论语〉十则》通假字
    《〈论语〉十则》义词辨析
    《〈论语〉十则》词类活用
    《〈论语〉十则》特殊句式
    《〈论语〉十则》写作特点
    《〈论语〉十则》课文鉴赏
    子路──百里负米
    《〈论语〉十则》研讨与练习说明
    《〈论语〉十则》形近字辨析
    读《论语》后感
    子贡──闻一知十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训练
    《〈论语〉十则》重难点突破
    半部论语治天下──小议孔子与《论语…
    《〈论语〉十则》同步达纲练习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孔子哲言──做人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典题例析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美哉,《论语》!──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多音字辨析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则》教学杂谈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