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专题
|
上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而且潜意识里我觉得对于初二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文中记叙的具体事例中。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用了不多的时间就从文中一一找出了。看来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了——怎么理解这是一种善良? 在我强调每一位同学都要用心去感悟思考时,问题就在交流讨论时出现了。一个调皮的男生认真地大声说:“老王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这是一种很精明的经营策略,这样才可以推销更多的冰块呢。”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先是哈哈大笑,有笑其理解怪异的,更有表示欣赏理解“独特”的,而且支持率还不低呢。马上又有同学接过话茬头头是道地说:“我想说说老王怕乘客掉落下来,给平板车围上半寸边缘这件事。书上说这时的老王已很难维持生活了,如果这时坐他车的人再掉落下来摔伤了,那老王哪里有钱赔偿呢?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于己于人,这车的安全隐患都是他必须解决的呀!”甚至有同学对杨绛先生的善良也提出了质疑:“课文最后说作者感到很‘愧怍’,那为何杨绛先生当时不多给老王一些帮助,将善良进行到底呢?”听到这样的发言时,学生马上就唧唧喳喳讨论开了。而我,我想我正遭遇着类似于,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一样。老实说,我不是很排斥这样的回答,而且我尊重他们体验和评价,起码我觉得他们的经济观念和法制观念比我要强,看问题也比我远、比我宽。我也相信他们说的就是他们想的,只是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太大的方向。但在那一刻我面对学生不是有效的体验与评价时我竟然有点不知所措,幸好这时铃声响起来了。但问题我还是要思考的,下面请各位听我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 案例分析: 对阅读教学而言,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评价”就是“读到自己”,即通过阅读文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那为什么会有学生对老王思想性格的误读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可能是像《背影》《老王》这样的文章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学生往往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我知道,我要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渡到文本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分析一下刚才所提到的前两个例子,都是学生在理解人物思想性格上出现了偏差。而文中老王的思想性格又是在与杨绛先生的交往中得以凸现的。而交往是我们每个人所熟悉的情景。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交往中来感受,结合自己的交往体验,再来评价老王的思想性格就容易多了。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么这时候你还会怀疑,老王答应半价送冰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吗?这个问题的解决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是:让学生做出有效的体验与评价,让学生“读出自己”,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摆进去”。 其实第三个问题真得是一个很不错的问题,它将涉及到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挖掘。备课时我也曾考虑到过,这个问题只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一家的情况来理解就能迎刃而解了。但我觉得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离学生太遥远了,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可我们看到恰恰是学生的体验与评价将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维度,从而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更为广大的探究空间。 案例描述(二)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下面我还是讲《老王》一课。在这里你们会看到我个人行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见证善良的缺席时,以善良的名义,我想说——。这是有感于第一课时学生说的一句“将善良进行到底”,也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见证现场一:(屏幕投影) 有一个长着一头红头发的孩子,叫克洛西。他家里很穷,靠卖野菜谋生。他自己又有残疾,一只残手总是挂在脖子上。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是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欺侮的。安利柯的日记里,描述了克洛西受欺侮的场面:三四个同学聚在教室里戏弄他,有的往他投上扔栗子皮,有的用三角板打他,嘲笑他是“残废者”,喊他“鬼怪”,还把手挂在脖子上学他的样子,甚至学他母亲挑菜担卖野菜的样子。 教师说:“你们欺侮了无辜的人!你们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了弱者了!你们做了最无谓、最可耻的事了!” ——《爱的教育》 问题打出来后,学生的神情告诉我,他们正带着自己对善良的理解进入各自丰富的生活体验的仓库快速搜寻。很快,班长发言了——见证现场:初二(9)教室。小胖总是在同桌发言时嘲笑他是“乡下人嚼橄榄”,自我陶醉,别人却不知所云;总是在课间戏弄他,学他的样子说话,给他起五花八门的绰号,还欺负他要其帮自己扫地……班长的发言马上被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补充淹没了。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同学也加入了正义批评的行列。他们说的是班上最让同学老师头疼的小胖的诸多罪状。同学们愤愤不平的发言让小胖无所适从,我观察他没有了往日的霸气,不好意思地笑了。最后以善良的名义,同学纷纷发言:面对弱者生发出庆幸感,并将这种庆幸感转化为优越感而引发的霸道行为,绝非善良之举。同学间的善良就表现在互相帮助和理解中。课堂越来越活跃,学生的回答也越来越精彩。有同学把目光投向了健全人对残疾人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有同学把目光投向了富人对穷人居高临下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嘴脸,更有同学把目光投向了伊拉克战场质疑美国政府的善良……最后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这样的事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会发生。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上正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侮穷人、健全人欺侮残疾人,等等。所以,我们呼唤善良的回归让爱的世界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我想,这次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有效的体验与评价,不仅深化了文章主旨,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跳出了文本”,进入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来,也开辟了学生更为广阔的精神天地。 案例分析: 通过这次实验,得到的新认识是:从语文能力的形成看,要引导学生真正对教材做出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就必须要引导学生仔细地体验生活、思考自我。的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要让学生解读课文,就要让学生解读生活中的有关主题。创设情景是一种好方法,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才有根基作出自己的体验与评价,将文本的精髓融进自己的灵魂,成为自己综合素养的一部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案学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专题,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专题 |
下一篇文章: 《背影》人教版八年级(第三册) |
|
|
|